近期國產芯片終於迎來了一個好消息。據相關人士最新透露,國際通信巨頭、國內手機行業頭部品牌華為已經基本解決了5G相關難題,預計在2023年正式推出5G版的手機產品。同時還透露到,備受關注的麒麟芯片或在明年下半年迎來突破,或許在未來一兩年將會看到新的麒麟芯片上市。
眾所周知,由於製裁的原因,導致華為即便在5G技術上具備領先優勢(市調機構GlobalData將華為的5G核心產品組合列為全球第一),卻依舊無法使用並製造5G設備,同時由於芯片代工問題,使得已跨入先進手機Soc的海思麒麟芯片“斷更”。
目前,華為已基本解決了5G相關問題(如射頻天線),但是目前全球能夠生產(代工)最先進芯片(甚至已來到3nm工藝)的三星與台積電受制於政治無法代工,而目前國內已知最先進的生產工藝為14nm,欲以此工藝打造芯片不說與旗艦芯片競爭,與其低端芯片也存在性能上的差異,麒麟芯片引來突破結合此前華為申請的芯片疊加技術專利來看,短時間內恢復生產中端的麒麟芯片仍有可能,如若成功,國產先進Soc或許將不在被卡脖子。
國產5G時機成熟
中國通信發展先後經歷了 1G 模擬話音時代(1980-1990 年)、2G 數字話音/低速數據時代(1991-2000 年)、3G 語言/數據/互聯網(2001-2010 年)時代、4G 數據主導/Apps/高速移動時代(2011 年至今)。目前已經邁進以海量連接、超大帶寬及超低時延技術特徵為代表的 5G 時代。
在5G基礎設施層面,我國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 2019年以來,我國5G基站建設數量快速增長,截至2022年2月份末,我國5G基站總數達150.6萬個,佔移動基站總數的15%。其中,2022年僅1、2月份新建5G基站便高達8.1萬個。得益於5G基站的高覆蓋率,我國5G用戶規模得到了指數式增長,2022年2月份末,5G移動電話用戶達3.84億戶,比2021年末淨增2905萬戶,佔移動電話用戶總數的23.3%。
在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上,我國5G產業國產替代化也在進一步提升。以射頻器件為例,所謂射頻芯片是指能將射頻信號和數字信號進行轉化的芯片,是通信的核心,決定了移動終端可以支持的通信模式、接收信號強度、通話穩定性、發射功率等重要指標,直接影響著用戶體驗,也是華為在5G芯片上被卡脖子的地方。
其中射頻器件中最重要的組件是濾波器,而濾波器又分為傳統SAW濾波器和BAW濾波器,其中傳統SAW濾波器幾乎被日本廠商壟斷,Murata、TDK、太陽誘電等幾家公司佔據全球市場份額80%以上,BAW濾波器市場則被博通和Qorvo壟斷,但即便如此,在國內仍有具有一定產能規模的濾波器企業,例如武漢凡谷、大富科技、東山精密、春興精工等等。
而在更上游的5G化工材料上,則國產替代化更為明顯。例如括光固化塗料(光纖光纜塗覆用)、高純四氯化矽(光纖預製棒用)、PTFE(高頻高速PCB 板用)、LCP/mPI(FPC 天線和基站振子用)、PI(石墨散熱片用)、陶瓷背板/PC 和 PMMA 複合板(背板材料用)、膠粘劑(導電導熱及 UV壓敏膠等電子用膠)這些高端化工新材料,目前國產佔比的比例也高於10%。
或許也正是在5G國產替代化打通了每一個環節,才讓華為有希望打破封鎖,生產製造5G產品。
芯片堆疊孕育新麒麟?
解決了5G問題,當中造出一顆先進的手機Soc的最後一個問題便是芯片製造難題,畢竟目前全世界也就只有三星與台積電完全掌握了先進製造工藝(14nm及其以下),而國內即便已量產了14nm工藝,但與三星的3nm(本質上是7nm的改良,不如台積電的5nm)、台積電的4nm存在較大的製程代差,而芯片堆疊技術則可以幫助其性能接近7nm製程的芯片,至少在中端市場還有一戰之力。
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華為與蘋果兩大巨頭均對芯片堆疊技術有過深入的構想與研究。 6月,華為曝光了一個“雙芯疊加”專利,根據華為曝出的專利來看,華為這種“雙芯疊加”專利確實能夠大大提升14nm芯片的性能,據傳可比肩7nm芯片的性能。而芯片堆疊技術對芯片性能的提升是明顯的,以蘋果的M1 Ultra為例,簡單理解,蘋果借助M1 Max中隱藏的芯片互連模塊,通過Ultra Fushion封裝架構把兩塊M1 Max芯片合二為一,就成了M1Ultra。據悉,M1 Ultra晶體管數量達到1140億顆(M1 Max為570億顆);擁有20核CPU,對應16個高性能內核和4個高效率內核(M1 Max為10核),在未提升工藝的情況下實現了M1 Max 2倍的性能釋放。
而華為所提出的“疊加芯片技術”專利,實際上是將現在的芯片封裝技術進行重新設計整合,將運行內存、機身內存以及芯片的封測工藝進行全面的改良,從而降低芯片的功耗,並提升原有芯片的性能,在業內其還有一個更專業的名字——3D封裝工藝。據悉使用全新的3D芯片封裝工藝將原來幾大模塊間的臃腫晶體管結構進行簡化優化,然後再將其封裝在一起,從而實現用一顆芯片代替多顆芯片,不僅能大幅提升晶體管平均效率和芯片集成度,而且還可以進一步降低功耗。
不過3D封裝工藝也不是萬能的,一方面,堆疊芯片需要兩顆芯片疊加而成,所以在厚度方面比傳統的單個芯片更厚。這就對手機內部狹窄的空間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堆疊芯片厚度增加和功耗增加之後的散熱如何解決芯片的厚度增加,顯然無法在主板上擺放完整的散熱材料,這對於散熱材料的設計也提出了一個新挑戰,不過消息中表示麒麟芯片已取得突破,相比這些問題已得到有效的解決,芯片堆疊技術或許還真能孕育新麒麟,填補中國在先進手機Soc的空白。
原创文章,作者:Techsoh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oofo.cc/tech/5g%e8%8a%af%e7%89%87%e5%9b%9e%e6%ad%b8-%e9%ba%92%e9%ba%9fcpu%e8%bf%8e%e4%be%86%e7%aa%81%e7%a0%b4-%e5%9c%8b%e7%94%a2%e5%85%88%e9%80%b2soc%e4%b8%8d%e8%a2%ab%e5%8d%a1%e8%84%96%e5%ad%90%e4%ba%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