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被稱為工業時代的“糧食”,小到手機手環,大到飛機輪船,幾乎各個行業都不離開芯片的支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大國競爭愈演愈烈的今天,芯片更被視作國之利器,誰掌握了更先進的芯片技術,誰就能在未來的發展中掌握主動權。
華為、中興近些年的遭遇就是最好的證明。由於國內半導體芯片市場底子薄弱、沒有主動權,一直過度依賴進口,美國就利用自身的基礎優勢在該領域“瘋狂”針對,唆使高通、ASML、台積電等頭部企業斷供高端芯片,妄圖通過技術封鎖來阻礙我國高科技的發展。
然而,芯片斷供卻是把“雙刃劍”,雖然華為等中企的發展因此而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以出口為主的美半導體市場賣得也少了。據SEMI統計數據顯示,由於無法自由出貨,美芯至少損失了約1100億美元。
更關鍵的是,美芯帶來的這次“卡脖子”,徹底喚醒了“東方雄獅”,國內芯片市場不再尋求“買辦”,而是製定了於2025年實現70%芯片自給率的目標,沿著自主化的道路加速前行。
儘管我們暫時因缺少EUV光刻機而無法步入5nm工藝等高端芯片市場,但正如龍芯工程師胡偉武所說,28/14nm製程夠用了,足以滿足90.9%的應用,我們的當務之急是做好系統優化,提升成熟製程芯片的產能和國產率,這要比死磕EUV和先進製程更有意義。
事實也的確如此,除了智能手機等少數應用場景之外,例如航天航空、汽車、通信基站等等,所用到的都是28nm以上成熟製程芯片,其市場需求率高達70%以上,遠超先進製程工藝。
據公開資料顯示,今年前7個月,中企累計砍單進口芯片超過了430億顆!這並非是國內芯片市場的需求降低了,而是在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國產代工企業的團結努力下,成熟製程國產芯片的自給率得到了肉眼可見的提升。
沒想到的是,在9月14日,國產芯片再次傳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上海經信委正式宣布,上海集成電路產業已經突破了14nm芯片製程,且實現了規模量產。對於正處爬坡破冰階段的國產芯片而言,這無疑是繼28nm製程後,又一個里程碑。
半導體行業有這樣的一個共識,28nm是成熟與先進製程的分水嶺,28nm節點以上被稱為成熟工藝,對設備、材料的要求不高;而28nm節點以下,則被稱為是先進製程,對包括製造技術在內各個環節的要求,都有質的提升。
由此不難看出,國產芯片正在經歷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無疑是我們步入高端芯片市場的重要轉折點。
值得強調的是,除了14nm芯片的量產之外,上海集成電路產業在90nm光刻機、5nm刻蝕機、12英寸大矽片、CPU等多項技術方面,也均實現了國產化。可以說是為國產芯片的不斷崛起打下的堅實的基礎。
對此,美媒發出感嘆:自芯片禁令至今,中國半導體產業非但沒有出現技術滑坡,反而實現了更快速的全面推進,我們封鎖了個“寂寞”!
要知道,在前不久美國才剛剛宣布決定,10月份正式實施新的芯片規則,將把對華的出口限制擴大到14nm製程,嚴管14nm以下半導體設備、材料、技術出口到中國大陸市場。妄圖進一步阻礙我國半導體的發展。
但美顯然是低估了我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速度。如今隨著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破冰14nm製程的好消息傳出,美國計劃對我們實施的14nm工藝封鎖也就沒有意義了。
總體看來,中美科技博弈雖仍在繼續,但大勢已定,勝負已分!原因很清晰,14nm製程工藝以下就涉及到了EUV光刻機,美國除了必須要用到EUV光刻機的先進製程之外,如今對我們已經沒有什麼可封鎖的了,可謂是招數用盡、“黔驢技窮”。
儘管14nm製程距離頂尖的3nm工藝還有很大的差距,EUV光刻機也是擺在中國芯面前的一座“大山”,但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這一切都難不倒中國科學家,只是不太久的時間問題而已。
國產芯片從90nm製程到14nm的巨大進步就是最好的證明。何況,芯片、EUV設備的研發即便再難,還能難的過“航母”?
原创文章,作者:科技雲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oofo.cc/tech/%e5%a4%a7%e5%8b%a2%e5%b7%b2%e5%ae%9a-%e5%9c%8b%e7%94%a2%e8%8a%af%e7%89%87%e7%aa%81%e7%a0%b414nm%e8%a3%bd%e7%a8%8b-%e7%be%8e%e5%aa%92-%e5%b0%81%e9%8e%96%e4%ba%86%e5%80%8b-%e5%af%82%e5%af%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