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說 戰國四公子 的歷史小故事 中

公元前280年,東方諸侯齊國逐漸地淪落,國力衰退下去了。

與此同時期的,還有南方諸侯大國楚國。

我們知道屈原(約前343年-約前278年)就知道楚國也是大約這個時期淪落下去。

公元前278年,秦白起率軍攻破了楚國都郢都,楚頃襄王被迫遷都。流放的屈原行至長江邊,作《懷沙》一賦。懷抱一石,投入汨羅江;後世端午節吃粽子,就是為了紀念屈原。

秦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

所謂“中央集權”,就是中央政府有軍事、財政大權,國家的大政方針由中央政府統一指定執行。

“集權制”與“分封制”對立。夏、商、週均是採用分封制度。其實,無論夏、商、週時期,下轄的諸侯國都有極大的權限,有單獨的政府職能,有完整的軍隊,有各自的鑄幣權等等。

而這些諸侯國,也不是平白無故的出現。

其實,夏朝的時期,商人、週人就已經存在,但奉夏稱臣;到了商朝時期,周也是奉周稱臣,和周一樣地位的,還有幾百個諸侯國。

“武王伐紂”之前不久,數百諸侯就曾經和周會師孟津,準備討伐商紂王。

周建立之後,一樣採用了“分封制”,功臣姜尚分封到了山東,建立了齊國。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拓展,各個地區的緊密程度,分封制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為什麼這麼說?

比如齊國,為什麼率先成為春秋五霸,且在戰國時期也是實力最大的諸侯國之一?

答案是:鹽。

中國的鹽湖中最著名和歷史最悠久的當數河東鹽池。

錢穆先生在《中國文化史導論》中有這樣的論述:“解縣附近有著名的解縣鹽池,成為古代中國中原各部族共同爭奪的一個目標。因此,占到鹽池的,便表示他有各部族共同領袖之資格。”為了爭奪河東鹽池,黃帝分別與蚩尤和炎帝進行了兩場戰爭,即歷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戰和阪泉之戰。這兩場戰爭的勝利,使黃帝牢牢控制了河東鹽池,控制了中原地區的食鹽命脈,最終成為各部族的首領,獲得了“中華始祖”的崇高地位。

唐代之後,輝煌時期僅此一地的鹽稅就占到全國財政收入的1/8。

《管子》中有“國無鹽則腫”的記載。

分封到了山東的齊國,佔據了鹽的另一個生產途徑:海鹽。那為什麼之前,山東的海鹽沒有發展呢?

因為那時候,沒,開,發!山東並不在商的勢力範圍地帶。商代屢次對東方動用軍事,稱之為“淮夷”,夷就是對落後蠻族的稱呼。

直到晚清時期的“洋務運動”,其初期的口號還是叫:“師夷長技以治夷”

齊國分封的位置,太好了;掌握了鹽的資源,相當於無窮盡的寶庫。像這樣的情況,明顯就已經表明,“分封制”絕對不能實行,否則,無疑是製造潛在的大國。

而齊國,從公元前7世紀的齊桓公稱霸,到公元前3世紀,整整400年的霸權存在(田氏代齊,依然是齊國),其地理優勢就已經很明顯了。

夏商周時期,其實是中原為核心地帶,中華文明一步步地向周圍擴展的歷史。

你可以簡單想像:中原地區是先進文明;中原地區以外,都是一圈的原始社會。

泰伯,吳國第一代君主,東吳文化的始祖。泰伯三兄弟,排行老大;老三是季力,季力的兒子是姬昌,而姬昌的兒子,是武王姬發。因此,泰伯是周武王姬發爺爺的大哥。

泰伯將中原地區農業等先進科技帶至當時尚未開發的江南地區,故此土著崇尚泰伯的道義和對當地的貢獻,歸附者千餘家,並且奉立泰伯為當地的君主。

這麼說來,泰伯的時代,公元前13世紀,蘇南一帶才開始文明開發。

公元13世紀,是“戰國四公子”1000年前的事情。

到了秦代統一六國之後,文明的開發延伸到楚國之南:百越地區。

因此,其實嶺南地區開發是很晚的,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官員被貶、流放,都是向邊疆走;蘇東波就有一首詩: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這不是蘇東坡願意往南走,是被貶職流放。

因此,我這裡說,秦統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權的帝國,是符合歷史趨勢的;是中華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

凡是中國統一必強盛,凡是中國分裂必衰落

秦統一六國的前期背景,是六國實力越來越弱。本來是“戰國七雄”,但是“六雄”進入到公元前280年後,陸續開始衰落。

“物必自腐,然後蟲生”,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一家企業,往往衰退是從內部開始,此所謂:禍起蕭牆。

《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六國,之所以會被秦統一,歷史大趨勢的統一是必然性,無論被誰統一,始終會有一個大國扮演統一的角色。

但是交給誰來統一?確實有偶然性。

而在這個偶然性之中,六國自身的淪落,禍起蕭牆乃是重要原因。

《阿房宮賦》: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嗟乎!使(假使)六國各愛(珍惜)其人,則足以拒秦。

當然,杜牧的這首《阿房宮賦》,以及《史記》的說法,項羽把阿房宮給燒了,經過考古挖掘,純屬造謠··· ···流傳了2000年的謠言。

齊國和楚國,在公元前280年已經衰落,之後的國力大不如前。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謝幕,趙國也再無國力抵抗強秦。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而變強,而羋月(前337年-前265年)《史記·穰侯列傳》中這樣記載:“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為政”之後,秦國政局穩定,國力持續向上。

據說,秦王嬴稷對落入趙國的和氏璧非常嚮往,甚至想用十幾座城池換取,就與宣太后是楚國人有關——眾所周知,和氏璧本就是楚國的國寶。

秦國內政穩定,國力持續向上的同時,秦國不可多得的有利地形,也是“戰國七雄”之中難得的。

函谷關,是秦國的東大門。如果我們從東部坐火車到西安,在河南三門峽到陝西的這一段,大概的地貌,是如下圖。

函谷關,是通往關中平原的必經之地。

老子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他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故土,準備出函谷關去四處雲遊。

把守函谷關的長官尹喜很敬佩老子,聽說他來到函谷關,非常高興。可是當他知道老子要出關去雲遊,又覺得很可惜,就想設法留住老子。於是,尹喜就對老子說:“先生想出關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

老子聽後,就在函谷關住了幾天。幾天后,他交給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後就騎著大青牛走了。據說,這篇著作就是後來傳世的《道德經》。

成語“紫氣東來”:傳說老子過函谷關之前,關令尹喜見有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將有聖人過關。果然老子騎著青牛而來。

趙武靈王(約前340年—前295年)引進胡服騎射,使得趙國迅速的崛起;之後的趙國,滅掉了中山國,打敗了匈奴人。

趙武靈王親自化妝成使者前往秦國刺探,發現秦國的實力很大,且執天險,易守難攻;後來就放棄了攻打秦國的打算。

胡服騎射,是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所採取的軍事和服飾改革,開始於前306年。趙國在武靈王以前曾擁有強大的軍隊,而胡服騎射的作用僅在於將其進一步強化。

魏國自魏文侯、魏武侯,國力達到頂峰。公元前409年,魏國連年進攻秦國,奪取河西之地。之後,聯合趙國、韓國(三晉聯軍,本屬晉)擊敗過齊國、楚國。

到了公元前4世紀中葉,前353年的桂陵之戰,前341年的馬陵之戰中兩敗於齊國。也就是當時的孫臏與龐涓的故事。魏國國力逐漸衰落下去。河西之地,也被秦國奪了回去。

“戰國七雄”之中,存在感最低的,是韓國和燕國。

韓國有良好的武器製造;燕國在公元前280年打敗齊國,齊國險些亡國,這是燕國最巔峰時刻。其實這兩國,皆屬於末流行列。

因此,在各國的互鬥、內鬥之中,長期激盪,長期演化,最終到了公元前260年的時候,任何一個單獨諸侯國都無力與秦國較量。

想要打敗秦國,得六國一起上了。

原创文章,作者:張偉光05,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oofo.cc/history/%e8%aa%aa%e4%b8%80%e8%aa%aa-%e6%88%b0%e5%9c%8b%e5%9b%9b%e5%85%ac%e5%ad%90-%e7%9a%84%e6%ad%b7%e5%8f%b2%e5%b0%8f%e6%95%85%e4%ba%8b-%e4%b8%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