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與行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

——學習《讓群眾過上好日子——習近平正定足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習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間,用心血和汗水在燕趙大地書寫了感人至深的奮鬥詩篇,高瞻遠矚領導正定人民開展歷史文化挖掘、傳承和保護,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精神財富和實踐成果。運用好這些寶貴財富,對新時代保護、傳承和發展中華歷史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代發展相適應,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把歷史文化保護好、傳承好

正定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享有“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美譽。習近平同志一到正定工作,就十分重視歷史文化的挖掘、研究和保護。他指出:“我們保護和修復文物,既是對祖先負責,也是對後人負責。”他深刻把握正定古城發展獨特的歷史方位,把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文脈的思想貫穿從政實踐,強調將正定的文物保護規劃與城市建設規劃同步進行,把文物現場保護範圍在全縣城市規劃中凸現出來。

為繁榮正定文化事業,習近平同志在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熟讀歷史書籍,走訪群眾,到各古建主管單位座談,詳細了解情況,對全縣的文物古蹟、歷史文化和保存現狀進行深入調查研究,掌握大量第一手情況,為做好正定文物保護工作摸清了底數。他曾嚴肅地說:“我們保管不好文物,就是罪人,就會愧對後人。”他開會部署,聽取匯報,安排相關部門對全縣古文物、古建築、古樹、古文化遺址、革命遺址遺跡,制定保護規劃,劃出保護範圍,設置明顯保護標誌。為修復國寶級文物保護單位隆興寺,他邀請國內權威專家來正定考察評估,多次到省委詳細匯報正定的歷史文化和發展思路,為搶救正定古建築、建設歷史文化名城奠定了堅實基礎。即使離開正定多年後,習近平同志對正定古城的保護工作仍念念不忘,經常給予指導和幫助。

知之深、愛之切。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近年來正定古城保護工作。要繼續做好這項工作,秉持正確的古城保護理念,即切實保護好其歷史文化價值。”習近平同志在正定的生動實踐啟示我們,要敬畏歷史、敬畏優秀傳統文化,重視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依靠人才做好歷史文化挖掘、傳承和保護工作,匯聚起推動文化事業發展的強大力量

面對正定歷史文化事業停滯不前、缺少領軍人物,文化單位情況復雜、矛盾重重,文物古蹟年久失修、沒有發揮應有作用的情況,習近平同志經過深思熟慮、多方徵求意見之後,提議由賈大山擔任縣文化局局長。他經常找賈大山促膝長談,尋問正定保護古蹟、發展歷史文化的意見建議。在習近平同志的支持下,正定成立文化發展基金,啟動縣圖書館建設,設立文藝繁榮獎,進一步增強了保護、傳承和發展歷史文化的“底氣”。

重視人才隊伍建設。 1983年3月,正定發布招攬人才的“九條規定”,震動全國。習近平同志還組織編撰《正定古今》,讓人們了解正定的歷史;寄出親筆“求賢信”,虛心向多位專家學者求教正定歷史文化發展之路,聘請國家文物局工程師楊烈為正定縣顧問團成員。

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習近平同志倡導在全縣普遍建立公社文化站和文化中心,恢復和建立俱樂部、青年民兵之家,利用秋冬農閒季節,舉辦農民夜校,開辦文化、技術培訓班,大力普及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知識。組織各種專業和業餘文化團體,為群眾演出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

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人才是關鍵。習近平同志識才用才、知人善任,引導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使正定的歷史文化得到充分保護和利用,更加熠熠生輝。習近平同志在正定的生動實踐啟示我們,要在人才隊伍建設上下功夫,不斷完善人才選拔和培養機制,建立健全管理規範、評價科學、激勵有效的文物人才體系,為推進文化事業發展築牢人才根基。

堅持以改革的思路和創新的精神,探索走出一條保護與發展雙贏的新路子

習近平同志熟讀縣志史料,經常走街串巷,勘察古蹟,對正定的歷史和文化鑽研得很透。他提出,正定古建築集中,交通發達,應該復甦歷史遺跡,發展文化旅遊,實施旅遊興縣,把正定打造成距石家莊最近的旅遊窗口。通過修繕隆興寺、臨濟寺等文物古蹟,建設停車場等附屬設施,正定旅遊業逐漸發展起來。 1984年,到正定旅遊的人數大幅增加到40萬人;1985年,遊客突破50萬人。

1983年,中央電視台籌劃拍攝電視劇《紅樓夢》,並準備在北京周邊選址搭建榮國府和寧榮街。習近平同志認為這是一次發展正定旅遊業的大好機會,在爭取選址正定後,他提出將榮國府建成永久建築。他有自己的考慮:要想把遊客留在正定吃、住、玩,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就必須建立更多的旅遊、娛樂場所。於是,他做工作,求共識,引項目,找投資,請專家……1986年7月,榮國府落成,8月底,寧榮街竣工。 1987年,隨著電視劇《紅樓夢》的播出,正定知名度大大提高,當年就吸引了130萬人次前來參觀,門票收入達221萬元,極大帶動了正定旅遊業的發展,開創了旅遊業“正定模式”,為這座古城注入了新的生機活力。

習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間,思想開放、視野開闊,積極創新、勇於擔當,實現了古城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習近平同志在正定的生動實踐啟示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奮發進取,創新管理方法,豐富利用形式,把挖掘、保護、利用與發展結合起來,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思路,確保文物保護利用之路越走越寬廣。

堅持用歷史、用愛國主義精神激勵後人,在守正創新中開創文化發展新境界

習近平同志深情地指出:“熱愛祖國,熱愛家鄉,不但表現為對她的河山、民族、歷史、文化難割難捨的依戀之情,還表現為對祖國和家鄉的命運前途的傾心關注,並甘願為祖國和家鄉的解放和建設事業拋灑熱血的獻身精神。中國共產黨人就是這樣最忠誠的愛國者。”當時,正定對於革命遺址的保護還不是很重視,習近平同志告訴大家,革命成功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要把這“不易”化作理想信念的生動教材。

習近平同志親自抓全縣重要革命遺址保護和革命烈士事蹟的蒐集、挖掘、整理工作,並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廣大學生、青年傳承革命精神,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在習近平同志的推動下,正定縣委和縣政府對一大批革命遺址進行了修繕保護,並豎立漢白玉碑以示紀念。 “岸下慘案”是1937年10月日軍侵占正定時發生的一起屠殺事件,習近平同志請人挖掘整理,開闢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親自審定紀念碑碑文。

革命遺址是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革命遺址對傳承和發揚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同志在正定的生動實踐啟示我們,要進一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在加強革命文物保護的基礎上,創新展示利用形式,讓革命文物真正“活”起來,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功能,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守正創新,開闢未來。習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間對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新實踐,充滿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自信,蘊含著豐厚的思想滋養。我們要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確保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精神血脈薪火相傳、代代守護。要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

(□宋學民 作者係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原创文章,作者:河北新聞網,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oofo.cc/history/%e7%9f%a5%e8%88%87%e8%a1%8c-%e4%bf%9d%e8%ad%b7%e5%a5%bd%e5%82%b3%e6%89%bf%e5%a5%bd%e6%ad%b7%e5%8f%b2%e6%96%87%e5%8c%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