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中國人常說:“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
當我們讀《史記》時,不僅可以從中感受到古時歷代的興亡變化,也可以從中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這10句經典名言,半生以後再次品讀,竟生髮出不同的感悟,發人深省,令人回味無窮!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史記·陳涉世家》
燕雀怎麼知道鴻鵠的志向呢!比喻平凡的人哪裡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秦二世殘暴荒淫,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而起。
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廣首推陳勝、吳廣起義。
起義之前為人傭耕時,陳勝曾向同伴發出“苟富貴,無相忘”的感慨,但遭到眾人的譏諷。
於是他又喟嘆:“燕雀安知鴻鵲之志哉。”
說明了一個農民起義領袖的遠大抱負和志向,後人常把那些目光短淺之人比作低飛的燕雀,把那志存高遠的人比喻為高飛的鴻鵠。
人活著,可以為了夢想奮不顧身,也可以為了生活妥協低頭,一念之差,就可能擁有不同的人生。
可只要心中的火焰長存,就能不斷的前進,不斷的追尋,努力向優秀的人靠近,奮鬥的意義,不就在於此嗎?
物有必至,事有固然。
——《史記·孟嘗君列傳》
事物發展有它必然的歸宿,人情世態有它本來的面貌。
自從齊閔王由於毀謗而罷免了孟嘗君,眾賓客都離開了。
後來齊閔王召回並恢復了孟嘗君的官爵,馮驩去迎接他.
孟嘗君深有感嘆,馮驩說:“物有必至,事有固然;
富貴者有很多門客,貧賤者很少有朋友,這就是人情世態的本來面目,您難道沒有趕集市的人嗎?早晨,人們斜著肩膀爭奪入口擠進去,太陽落下之後,經過集市的人們,甩著胳膊走過去,看也不看一眼。
他們不是愛好早晨厭惡傍晚,而是所希望得到的東西在傍晚的集市裡已經沒有了。
您失去了職位,賓客都離開了,不值得因此埋怨士人,從而徒然斷絕了賓客的來路,希望你照過去那樣對待賓客。 ”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每時每刻都在發生。
馮驩主張不以怨抱怨,而以豁達大度待人的處事態度則是非常值得人們學習的。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能做的人不一定會說,能說的人不一定會做。
司馬遷引用此諺語是用來感嘆孫臏、吳起有過人的才智,卻不能拯救自身的危難。
孫臏算計龐涓的軍事行動是聰明的,但不能早先防範受刑的災禍。
吳起遊說魏文侯利用險要的形勢不如給人民以恩德,但他在楚國執政時卻因為刻薄少恩而斷送了自己的性命,司馬遷認為這是很可悲的。
後來,人們引用此諺語來指那些能實際去做事的人未必能高談闊論,能高談闊論的人未必就是腳踏實地做事的人。
人如果想要做成一件事,一定是靠自己雙手雙腳努力的結果.
單憑一張嘴去溜鬚拍馬,德不配位終會招致災禍。
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勤勤懇懇,時光不負有緣人!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休息的時候不要待在高大的廳堂下,不在有危險的地方停留。
有錢有身份的人要愛惜自己的性命與已有的資產,不輕易涉險。
司馬相如上疏漢武帝說:聰明的人能預見沒有發生的事情,而智慧的人在無形中可以躲避危險。
禍患往往藏於隱蔽的地方,但發生在人們忽略的時候。
所以有這樣的諺語:‘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此言雖小,可以喻大。 ”
司馬相如以此告誡漢武帝在國富民安時也要做到居安思危,小心謹慎。
要有深謀遠慮的智慧,做到防患於未然。
這世界看似美好,其實不過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
生而為人,更要懂得感恩。
居安而思危,並非杞人憂天。
做任何事之前都要提前謀劃,做到有備無患,才不會在最終來臨時手忙腳亂,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臺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
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也。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價值千金的狐皮衣,不是一隻狐狸的腋皮製成的;
樓台亭榭的椽木,不是一棵樹上的枝條能建成的;
累及三世的際遇,不是靠一個人的智慧能完成的。
司馬遷認為劉邦建立漢朝是集中了群雄智慧的結果。
漢高祖出身平民,評定天下,籌謀方略和領兵作戰的本領可以說是全都具備了。
然而劉敬放下車桿提了一個建議,就建立了長期安定的格局。
叔孫通著眼世俗,根據當代事物而製定禮儀,進退去留依照時勢的變化,終於成為漢朝的儒家大師。
因此,一場偉大的鬥爭,一項偉大的事業,需要多方面人才的共同努力,需要集中群眾的智慧才能取得成功。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
一個人縱然可以走的很快,但兩個人卻可以走的很遠。
任何一件成功的事情,都離不開每一個人微小的努力,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史記·刺客列傳》
男人願意為賞識自己、了解自己的人獻身,女人願意為欣賞自己、喜歡自己的人而打扮。
豫讓,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人,是晉國正卿智伯瑤的家臣。
晉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趙、韓、魏聯手在晉陽之戰中攻打智氏,智伯瑤兵敗身亡。
為了給主公智伯瑤報仇,豫讓用漆塗身,吞炭使啞。
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後為趙襄子所捕。
臨死時,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
然後伏劍自殺,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歷史典故。
自古忠義兩難全。
有些人,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也要成全自己的忠心,風骨雖令人讚嘆,但做法其實並不值得提倡。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想要做成任何事,都需要活著才可以。
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唯有珍惜生命,才有無限可能。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史記·儒林列傳》
在上位的人本身行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們也會遵守奉行。
在上位的人行為不端正,即使發出命令人們也不會遵守奉行。
司馬遷引用這句話是為了讚揚李將軍的為人,說他誠懇質樸。
雖不善言談,但在他死的時候,天下無論認識他的人和不認識他的人都為他極盡哀痛。
他的品質確實得到了士大夫們的信任,由此也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
作為統治者要處處以身作則,率先垂範。
不是用言語而是用自己的行為感召天下,“上行下效”,這樣才能使國家興旺起來。
否則,“上樑不正下樑歪”,就會招致國家的敗亡,人心的離散,導致社會的混亂和無秩序狀態的產生。
人都是有模仿性的動物,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麼個道理。
能夠在污濁環境中還保持自身清高的人,不僅能成為別人的好榜樣,也能夠為社會樹立正義之風,讓家國都變得更繁盛!
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
——《史記·魏世家》
家庭貧窮就想到應有賢良的妻子,國家混亂就想到要有賢能的宰相。
魏文候選相時有兩個人選,一個魏成子,另一個是翟璜。
魏文候不知道該選誰為好,猶豫不決,於是去征求李克的意見。
李克說:“平時考察他親近的人,富貴時考察他交往的人,做官時考慮他舉薦的人,窮困時考察他不做的事,貧賤時考察他不要的東西。”
這裡,李克提出了辨別何選拔人才的方法問題。
即看一個人操守品德如何,主要是看他面對貧窮與富貴、低賤與騰達時如何為人處事,而不是聽他自吹自擂。
只有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的人,才稱得上君子。
也只有這樣得人,才能擔當起扶危定傾、理亂興治的重任。
非人情,不可。
非人情,難近。
非人情,難親。
——《史記·齊太公世家》
管仲臨終時,齊桓公去見他,問道:“若你不幸離世,你看誰可以接替你做宰相,易牙這個人行嗎?
他知道我愛吃美味,就把自己的親生兒子蒸了,做成菜給我吃。 ”
管仲回答:“人哪有不疼愛自己的孩子的,做出這種事情的人是可怕的。 ”
齊桓公又問:“公子方這個人怎麼樣?他拋棄自己父母親人和公子的地位,來投靠我,對我很好啊。 ”
管仲回答:“連自己的至親都可以拋棄的人,不可親近。 ”
齊桓公最後問道:“豎刁這個人怎麼樣?他為了伺候我,把自己閹割了,對我可好了。 ”
管仲回答:“人哪有不愛惜自己的身體的,殘損自己的肉體來伺候君主的,不可親近。 ”
管仲死後,齊桓公沒有聽他的話,重用了那三個人,結果他們聯合起來作亂。
管仲所說的這三句,指出了凡是能做出超越正常人性、人情範圍之外的事情的人,都是不可親近的。
一個人連自己的性命都不放在心上,也不會把別人的性命放在心上;
一個人連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都不愛,也很難相信他會愛別人。
唯有自愛者,方能愛天下。
此一人之身,富貴則親戚畏懼之,
貧賤則輕易之,況眾人乎!
——《史記·蘇秦列傳》
同樣是我這個人,富貴了親戚就敬畏我,貧賤時都輕視我,其他一般人更不用說了。
蘇秦學縱橫術,早年遊說諸侯不成功,衣衫襤褸地回到家中。
父母兄長都不搭理他,嫂子見了他連織機也沒下,妻子也不給他做飯燒水。
蘇秦後來又去遊說諸侯,成功後衣錦還鄉,車馬行李無數。
他的父母兄長、嫂子、妻子跪在地上,不敢抬起頭來看他。
蘇秦問嫂子:“為什麼以前態度傲慢而今天如此恭敬呢? ”
他的嫂子回答:“因為小叔子你現在地位高,錢又多啊!”
於是,蘇秦大發感慨,說了上面這句話。
有一句俗語叫:窮在鬧市無人知,富在深山有遠親。
人都是利己主義的,映射在行為上,其實就是勢利眼。
當你對我有價值的時候,我就萬般巴結你;
當你沒什麼用處了,那我自然也不會高看你,甚至還會踩你一腳。
一帆風順的時候,這樣的人往往隱藏的很好。
可你當陷入低谷,最能看清一個人的嘴臉。
交朋友,也該當心才是。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而想要讀懂《史記》,則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摸索,去品味。
但總的來說,做人只要坦坦蕩盪毫無齷齪之心,自能一生安穩無憂無慮。
願我們都能成為心中的那個英雄,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來源:唐詩宋詞古詩詞
原创文章,作者:五彩秦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oofo.cc/history/%e5%8f%b2%e8%a8%98-%e4%b8%ad10%e5%8f%a5%e7%b6%93%e5%85%b8%e5%90%8d%e8%a8%80-%e5%8f%a5%e5%8f%a5%e7%99%bc%e4%ba%ba%e6%b7%b1%e7%9c%81-%e5%80%bc%e5%be%97%e4%b8%80%e7%94%9f%e7%8f%8d%e8%97%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