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古時代,中國東方的民族稱為夷,西方的民族稱為戎,南方的民族稱為蠻,北方的民族稱為狄。這就是所謂的“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是商,商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就是紂。紂,原來是一個相當聰明的人,並且勇力過人。他早年曾親自率兵東征,與東夷進行了一場長期的戰爭。他在軍事上指揮有方,在作戰中屢戰屢勝,最後平定了東夷。擴大了商朝的疆土,獲得了大批戰俘與奴隸,同時也逐漸把商朝的文化傳播到淮水與長江流域。然而,由於他的殘暴腐敗,橫徵暴斂,事情迅速發生了變化,最後使商王朝亡在他的手裡。在平定東夷的長期戰爭中,消耗很大,加重了商朝人民的負擔,人民已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了。紂王根本不顧人民死活,一味貪圖享受,腐敗卻日盛一日。紂王如此腐敗,慘無人道,人民反抗情緒日強。商朝江河日下之時,在它西邊的一個部落卻一天天興盛起來,這就是周。與商紂王相反,當時周的國王周文王,禁止酗酒打獵,糟蹋莊稼;實行“裕民”政策,鼓勵百姓勞動致富。周文王勤勞儉樸,穿著普通人的衣服,到田地上勞動,了解農夫的辛苦。這與腐化殘暴的紂王相比,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西周日益興盛,文王決定討伐商紂。他感到缺少有才幹的人來幫他指揮作戰,管理國家,就暗中留意物色。有一天,來到渭水之濱,看到一個老頭兒正在那兒垂釣,大隊人馬經過,老頭兒只當沒看見,仍舊釣他的魚。文王感到奇怪,就下車與老頭閒聊起來。老者名叫呂尚,(呂是他祖先的封地)他本來姓姜,所以也叫姜尚。實際上他是一個精通兵法與治國大道的人。呂尚與文王縱談天下大勢,口若懸河,對治國要領,提出“三常”之說:“一日群以舉賢為常,二日官以任賢為常,三日士以敬賢為常。”總之,是要重視人才,啟用人才,才能富國強兵。文王聽了高興地說:“我先君太公預言,當有聖人至週,週才得以興盛,您就是那位聖人吧,我太公望您久矣!”因為呂尚是文王祖父太公所盼望的人,於是人們稱他為“太公望”;又因為他本姓姜,所以人們又尊稱他為“姜太公”。這個故事,民間還傳出一段佳話。據說姜太公因不滿紂王的統治,隱居在渭水河邊,常用無餌的直鉤在水面三尺以上釣魚,說:“負命者上釣來!”有人取笑他,他卻說:“短竿長線守礌溪,這個機關哪個知,只釣當朝君與臣,何嘗意在水中魚?”這就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這句俗語的來歷。文王訪賢,啟用薑尚;渭水垂釣,太公得志。自此,姜太公幫助周文王治理國家,打敗西戎,消滅了附近幾個敵國,把勢力擴展到長江漢水流域,教化南蠻,取得當時天下的三分之二,對商紂都城朝歌展開進逼之勢。但不久周文王因病逝世,大業未成身先死,他的兒子周武王繼承了王位。武王拜呂尚為國師。一日,武王向姜太公問獎勤罰懶、令行禁止之道,姜尚回答說:“殺一人而千人懼,殺二人而萬人懼,殺三人而三軍振者,殺之。賞一人而千人喜,賞二人而萬人喜,賞三人而一軍喜者,賞之。令一人而千人得者,令人;禁二人而萬人止者,禁止;教三人而三軍正者,教之。殺一以懲萬,賞一而勸眾,此明君之威福。”武王心領神會,獎懲分明,精心治國,周朝更加壯大,滅商之勢已成。武王九年,周兵開到孟津,天下八百諸侯不期而會。周武王在大會上發表了聲討紂王的檄文,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孟津之會”。姜太公對武王說:“辦任何事情,先行後謀者敗,先謀後行者成;天意都要給你你不取,反而要受災禍;時候到了你不辦,反而要遭殃。”武王聽了,決意興兵伐紂。武王十一年,武王命姜太公為元帥,統領兵車三百乘,虎賁(衝鋒兵、猛士)三千人,士卒四萬五千人,出兵東進。在距朝歌七十里的牧野,武王召開了誓師大會,歷數紂王聽信婦言、不祭祖宗、不任親族、招集四方罪人與逃奴等罪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牧誓”。此舉激起軍民共憤,號召各路諸侯同仇敵愾,共同滅紂。西周及各路諸侯陳兵於牧野,吸引商軍出都作戰。果然,紂王聽到消息,立即親領七十萬人馬,到牧野迎戰。他想,七十萬人還打不過五萬嗎?但是,七十萬商軍中有一大半是臨時武裝起來的奴隸和從東夷抓來的俘虜,他們平日受盡壓迫和虐待,早就想造反了。當姜太公自作前鋒,親自率領虎賁和兵車衝擊商軍時,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紛紛陣前倒戈,掉轉矛頭,跟周軍一起攻打商軍。商軍一下子土崩瓦解,姜太公指揮周軍乘勝前進,一直攻入商都朝歌。紂王見大勢已去,惶惶登上鹿台,放了一把火,蒙衣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滅亡了。
原创文章,作者:詩情畫意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oofo.cc/history/%e4%b8%ad%e5%9c%8b%e6%ad%b7%e5%8f%b2%e6%95%85%e4%ba%8b-%e6%ad%a6%e7%8e%8b%e4%bc%90%e7%b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