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三個不平凡的中秋節 是如何改變了國家的命運

在我國歷史上,有三個不平凡中秋節。在這三個中秋節裡,不僅許多人的命運被改寫,就連整個國家的命運也發生了巨變。

一、674年的中秋

第一個不平凡的中秋節,是公元674年,那一年的中秋,武則天被封為天后。

公元674年,也是上元元年。這一年改年號“上元”,有萬象更新的意思。

十年前,武則天就已經完成了她的政治清洗。王皇后與蕭淑妃相繼被廢、長孫無忌被罷免、上官儀被誅,朝廷基本出現了政治齊一的局面。按理說,武則天該鬆一口氣了。

事實看起來好像也確實如此,公元666年,唐高宗泰山封禪,還允許武則天以皇后身份行降禪亞獻。

在唐朝之前,亞獻之事一直是由最高級官員壟斷的,由此,可以看出武則天此時的權利之大。

此後近十年間,整個朝堂也一直相對平靜。可是,武則天卻清楚地看到,那平靜的朝局下,洶湧的暗流。

其實,自從高宗和武則天封禪泰山以來,兩個人的矛盾就日益顯現。之前因為政治高壓而選擇沉默的大臣們,在發現了他們的矛盾之後,開始慢慢聚集起來,維護李唐皇室,抵制武則天僭越奪權。

他們還企圖通過太子監國製度,制約武則天。面對這一系列的對抗,武則天都不得不做出回應。

公元672年,武則天的心腹許敬宗去世,太常寺給了一個惡諡“繆”。武后自然不會同意,由此引發了皇后和群臣之間的爭議。

這件事情讓武則天意識到,文武群臣完全不能接受接受自己這位皇后干政。

更關鍵的是,在武則天與眾臣的爭執中,皇帝並沒有表態,這其實就是在默認鼓勵朝臣。

另一方面,因為先前許敬宗在編纂國史時,篡改歷史。許敬宗一死,高宗就下令讓忠於自己的人重修國史。

在重修的國史中,高宗表明,要高度評價太宗及其時代,還為長孫無忌恢復了名譽。

許多人高度贊同了高宗的態度和做法,這也讓武則天更加意識到,忠於李唐的力量依然很頑固,她的位子並不安穩。

另外,隨著太子李弘慢慢長大,高宗也有意讓太子監國。既然國有儲君,許多人對武則天依然垂簾聽政的做法,就提出了不滿。

面對朝廷中越來越多的反對勢力,武則天意識到她必須得想辦法,穩固自己的權利了。

上元元年,武則天提出了“建言十二事”這一政治革新方案,向世人表明,她並不是躲在簾後的皇帝的助手,而是一個有主見的政治家。此後,她都要以獨立政治家的身份亮相。

因此她提出,將皇帝改稱“天皇”,皇后改稱“天后”,這樣就達到了皇后與皇帝並尊,名正言順執掌朝政的目的。

公元674年9月20日,也就是農曆8月15日,唐高宗和武則天正式稱“天皇”、“天后”。

所謂“名正言順”,有了這個新的稱號,武則天就獲得了超越皇后的地位和權力,這為她之後進一步控制皇權做了製度上的準備。

上元二年,李弘暴斃。李弘死後,唐高宗進一步被架空,忠於李唐的勢力也嚴重受挫。

可以說,天后臨朝就是武則天政治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為她以後稱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不能否認的是,武則天確實具有傑出的政治才華,她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對於國家的發展來說,是一件幸事。

但是,下一個不平凡的中秋,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二、1449年的中秋

第二個不平凡的中秋節,是1449年的中秋節,這一天,也改變了整個大明的國運。

1449年的中秋是什麼樣子呢?北京的皇宮裡沒有張燈結彩、朝堂上沒有歡聲笑語、百姓家也沒有其樂融融。

因為不久前,他們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反對,匆匆忙忙地帶領明軍精銳,親征瓦剌。

他帶走的有大軍數十萬,輜重糧草無數,還有大部分官員親貴,可以說,大明朝的大半家底,都在他手上了。

可真正到了戰場上,英宗發現,打仗並不好玩。因為準備倉促、組織不當,且連遭陰雨,大軍士氣低落,在戰場上連連潰敗。

看到這種情況,英宗有了班師之意。若此時迅速撤軍,還是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可是,撤軍途中,王振再一次瞎折騰,終於把明軍送上了絕路。

為了滿足他的虛榮心,讓家鄉父老看到他的榮耀富貴,王振讓本該抓緊時間回朝的大軍,捨近求遠,繞路到他的家鄉蔚州。

本來長途跋涉已經讓士兵怨聲載道了,王振又因為擔心家鄉莊稼被大軍損壞,再次讓大軍改變行進方向,來回奔波。

這樣一來,後方趁勢直追的瓦剌軍隊可高興壞了。很快,他們就追上了明軍。

此時的明軍糧草不濟、疲憊不堪,面對敵人根本沒有絲毫戰鬥力。在付出了巨大的損失之後,明軍才堪堪護著皇帝逃到土木堡。

土木堡不遠處是懷來城,明軍本可以進城躲避。可是王振再次因為他辛苦搜刮的輜重還未到,讓隊伍等在原地,明軍因此喪失了最後一次逃生的機會。

八月十五這一天,也先趁著明軍不備發起總攻。英宗所帶精銳幾乎損耗殆盡,英宗本人也被俘。之後,也先直逼北京城。

若不是于謙力排眾議反對遷都,並且另立新帝,力挽狂瀾,率領城中百姓堅決抵抗,大明朝恐怕就要像南宋一樣,偏安一隅,大半國土淪喪。

“土木堡之變”是大明朝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給明朝各個方面都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英宗還朝後,被代宗囚禁。為複位,英宗發動奪門之變,殺死于謙等主戰派,許多忠良之臣也遭到清洗。

“土木之變”中遇難的朝臣,加上奪門之變後被清洗的官員,明朝喪失了大量能臣良將。

之後明朝的政治越來越腐敗,國勢日衰,再也沒有能力恢復永樂、仁宗、宣宗時代的輝煌。

且此後一直到明朝滅亡,大明和少數民族的戰爭都沒有停止過,邊境地區百姓一直受到戰爭的威脅。

最關鍵的影響,還是宦官權利的變化。

代宗因為“土木之變”,對宦官是極力打壓的。而英宗復辟後,為了感謝在奪門之變中幫助他的曹吉祥,讓曹吉祥以司禮太監的身份總督三大營,這也開啟了宦官總領京軍的惡例。

後面的幾朝,宦官權利不斷增大,更是出現了宦官專政的現象。這也讓大明王朝以越來越快的速度,走向滅亡。

如果說1449年的中秋節,改變的是大明朝的國運的話,那1843年的中秋節,改變的就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

三、1843年的中秋

1843年10月8日,這天也是中秋節,還是清朝欽差大臣耆英和英國政府簽訂《虎門條約》的日子。

1840年6月,廣東珠江口外,英軍開來了艦船47艘,還有四千軍隊。隨著一聲炮響,英軍封鎖珠江口,拉開了鴉片戰爭的序幕。

為了打開中國市場,開闢新的殖民地,掠奪中國財富,英國悍然發動戰爭。

此時的英軍船堅砲利,而閉關鎖國百年的清政府,武器裝備、經濟技術早已落後,再加上清政府內部腐敗無能,最終慘敗於英軍。

這場戰爭持續兩年後,以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宣告結束。 《南京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社會性質開始發生了變化,中國的領土完整和獨立主權也開始遭到了破壞。

最可悲的是,《南京條約》並不是戰爭的真正的結束,反而是屈辱的開始。

鴉片戰爭打開了殖民者的野心,他們的胃口也越來越大。這個國家龐大富有,而這個國家的統治者卻那麼的無能無知甚至軟弱。

英國人不滿足了,他們覺得,只簽訂一個《南京條約》太便宜清政府了。

為了擴大自己的利益,英國再一次引誘清政府,就通商口岸的各項製度在南京和廣東繼續談判。

於是,就在中秋節這一天,他們簽訂了《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補充款。

條約中,英國爭取到了片面最惠國待遇,清政府以後在和別的國家的談判中給予對方利益,英國均要分一杯羹,這也代表著英國可以無休止地掠奪和壓榨中國。

英國還要求,英國的船隻再進入中國的通商口岸,清政府不能插手,而由英國人自己管理。

中國的通商口岸從此成了英國船隻自由往來的碼頭。更嚴重的是,在之後的中外戰爭中,清政府根本無法在通商口岸所在城市的設防,這也為列強侵華,埋下了隱患。

最致命的是,英國人對領事裁判權的侵占。英國人規定,在中國的土地上,英國人和中國人如果發生訴訟,由英國領事館和中國官員一同查明緣由。

但是如何審理、如何判決,一律由英國人按照英國議定章程、法律辦理,清政府無權干涉。

這就是將在中國領土上的英國人全部置於中國法律制約之外了。這不僅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司法獨立自主權,還導致英國人可以在中國的領土上恣意妄為。

最屈辱的是,當時的清政府對此並不以為意,因為他們並不知道主權是什麼,更不知道司法主權的淪喪,會成為列強撕裂、瓦解中國主權的重要切口。

百年倏忽而逝,如今的中國,有能力維護自身的任何權益,老百姓也在國家的保護下,過著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

中秋是月圓的日子,是人間最好的時節。唯有強大的國力,才能守護這份美好……

原创文章,作者:貓爺的漁場,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oofo.cc/history/%e4%b8%ad%e5%9c%8b%e6%ad%b7%e5%8f%b2%e4%b8%8a%e4%b8%89%e5%80%8b%e4%b8%8d%e5%b9%b3%e5%87%a1%e7%9a%84%e4%b8%ad%e7%a7%8b%e7%af%80-%e6%98%af%e5%a6%82%e4%bd%95%e6%94%b9%e8%ae%8a%e4%ba%86%e5%9c%8b%e5%ae%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