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是轉涼的象徵。這時候晝夜溫差大、天氣乾燥,因此,養生要注重保暖和潤燥。
保暖“捂”四處
1.捂肚臍
肚臍又名神闕穴,屬任脈,是人體生命最隱秘、最關鍵的要害穴竅,也是人體的長壽大穴。
一旦神闕受寒必傷臟氣,引發腹痛、腹瀉、脫肛、痛經等疾患。
因此,天氣轉涼慎穿露臍裝,晚上睡覺喜歡蹬被子的朋友最好穿上睡衣,加強腹部保暖,防止肚臍受寒。
2.捂後背
入秋後,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只有聚足陽氣,才不怕寒邪侵襲。
人體後背脊柱位置有一條經脈叫督脈,有“陽脈之海”之稱,統管一身陽氣。如果後背受涼必然會損傷督脈,耗損陽氣。
因此,養陽首先要暖背,平素怕冷者可在太陽底下曬曬背部,用陽光之溫熱來補充體內陽氣的不足。夜間入睡要撤掉涼蓆,謹防寒邪入體。
3.捂頭部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上火好發在頭面部是因為這裡是人體陽氣會聚的地方,陽熱較盛。
頭部吹風受涼後容易出現頭痛,這是因為受涼後寒邪直中經絡,損傷陽氣,經絡氣血不通,不通則痛。
所以,白露期間如需空調降溫,一定要注意護好頭部,避免直吹。
4.捂雙腳
俗話說“腳暖腿不涼,腿暖身不寒”,所以做好腳部保暖非常重要。
白露後陰寒之氣漸增,換掉涼鞋,穿上保暖透氣的球鞋、棉鞋是暖腳的第一步。
晚上睡前可用熱水泡腳,腿寒的朋友還可加入艾葉煎水沐足,能起到暖身助眠的效果。
潤燥吃三樣
1.梨
中醫認為梨具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作用。直接生吃梨生津解渴,熟吃潤肺止咳。
一般人生吃即可,小孩或是脾胃弱、體質虛寒的人最好蒸熟後吃,也可以把梨皮削下來與梨肉一起放到鍋裡煮水喝。
推薦藥膳方:
▶ 百合川貝燉雪梨
材料:百合5g,川貝5g,雪梨一個。
制法:把雪梨洗淨,切片,與洗淨的百合、川貝一起加水燉煮,約半小時即可。
功效:本藥膳側重於潤肺止咳,適用於肺陰不足、乾咳少痰、口乾者。
2.藕
秋季,鮮藕開始上市。蓮藕生食能清熱潤肺涼血,熟吃可健脾開胃,止瀉固精。
推薦藥膳方:
▶ 五汁飲
材料:鮮藕500g,生梨1000g,荸薺500g,鮮蘆根100g,鮮麥冬500g(蘆根、麥冬可用乾品替代,用量酌減)。
做法:將梨(帶皮)、鮮藕、荸薺榨成汁,將不易榨汁的蘆根和麥冬煮水取汁約150~200ml左右,將榨成的汁與煮後的水兌在一起,代茶頻飲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潤肺止咳、清熱解暑之功,對秋季溫燥引起的煩熱、口渴、乾咳、痰少效果亦好。
3.蜂蜜水
秋季乾燥,入秋之後,每天喝水時,最好有兩杯蜂蜜水。用溫水把蜂蜜調開,一次一兩勺,可以加一兩片檸檬提味。
蜂蜜水更適合於體型較瘦的人,如果體型偏胖,最好多飲茶水。
推薦藥膳方:
▶ 鮮藕白蜜汁
材料:鮮藕120g,蜂蜜60g。
做法:藕搗爛,絞取汁液,加蜂蜜攪勻服,不拘時。
功效:此方有益胃生津、清熱除煩的作用,用於暑熱或熱病傷津,煩渴喜飲。
來源:中國中醫、雲南中醫
編輯:珠海市場監管團隊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後台,我們將24小時內進行處理
原创文章,作者:珠海市場監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oofo.cc/health/%e9%80%99%e6%ae%b5%e6%99%82%e9%96%93%e6%80%8e%e9%ba%bc%e9%a4%8a%e7%94%9f-%e6%8d%82%e5%9b%9b%e8%99%95-%e5%90%83%e4%b8%89%e6%a8%a3-%e5%81%9a%e5%b0%8d%e5%b0%91%e7%94%9f%e7%9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