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過後秋意濃 養生記住這幾條 秋寒秋燥都不怕

#長沙頭條#\\u0002#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u0002

今天是白露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三個節氣。每年太陽運行至黃經165°時即為白露。和今年一樣,白露節氣,一般是從每年的9月7日前後開始,到9月22日前後結束。

古人認為:白露節氣之後,“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意味著從白露節之後,天氣逐漸轉涼,儘管白晝陽光溫暖,但太陽一下山,氣溫就會很快下降,出現晝夜溫差大的特點。

秋季又是燥邪當令的季節,因此,風、寒、燥是白露時節的氣候特點,容易出現感冒、咳嗽、口乾、便秘等不適。白露節氣如何養生?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譚超進行了詳細介紹。

一、春困秋乏,宜補肺氣

白露節氣氣候由炎熱變得涼爽宜人,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也就是說人的機體進入一個週期性的休整階段,水鹽代謝開始恢復平衡,人的心血管系統的負擔也得到緩解,消化系統功能也日漸正常,人們的身體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疲憊感,即是“秋乏”。

此時人的起居應相應調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以適應秋乏。適當午睡利於化解困頓情緒,特別是老年人要午休。中午12:00~13:00,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此時應比平時增加1小時睡眠為好。

有數據分析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因此,睡好子午覺既有防病保健的意義,又符合養生之道。

另外還可以泡西洋參茶飲用。秋乏是陰液不足、陽熱旺盛所致,解秋乏重在養陰潤燥。西洋參有明顯的抗疲勞和提神作用,還有一定的滋補、補氣作用。將西洋參切片,每次5~10克用開水沖泡,有健脾利濕的作用,能為人提提神、補補氣。

二、陽氣收斂,宜補腎氣

白露節氣開始,天地陽氣開始收斂,腎主收藏,這個時候,腎開始收藏陽氣,準備過冬。如果腎不好,到了冬天,沒有充足的氣血抵禦寒冷,就會出現手腳冰涼、怕冷、耳鳴、腰腿酸軟無力、尿頻尿急、脫髮、失眠多夢等情況。

因此,這個時節除了常規的養肺,還要要調理腎經。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譚超介紹了一個能補腎氣的方法:每天睡覺之前泡泡腳,泡完腳後,坐到床上,腳心相對。腳心的湧泉穴是腎經的起始穴,這樣可以連通腎經。

然後,雙手盡可能大面積地握住小腿肚的肌肉稍用力向外翻,同時邊做按摩。把整個小腿肚的肌肉從上翻到下,再從下翻到上,直至小腿發熱。

此外,秋季補肺,也有間接的補腎作用。基於中醫的整體觀,“金水相生”即肺金能生腎水。慢性肺病發展下去可能不但咳還有可能出現喘,而喘的發生又與肺不主氣,腎不納氣有關。

因此,這些朋友可以服用一些潤肺化痰、益氣滋陰的中藥,緩解燥邪傷肺帶來的不適,又能間接補腎,如人參、南沙參、西洋參、麥冬、百合、杏仁、川貝等。像加入了麥冬和五味子的麥味地黃丸就是金水相生的代表方劑之一。

三、“易”貼秋膘,宜常運動

夏天天氣炎熱,能量消耗較大,人們普遍食慾不振,造成體內熱量供給不足。到了秋天,天氣轉涼,飲食會不知不覺地過量,使熱量的攝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氣候宜人,讓人睡眠充足,汗液減少,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來,人體內還會積極地儲存禦寒的脂肪。因此,在秋天,身體攝取的熱量多於散發的熱量,人們稍不小心,體重就會增加。

這對於本來就肥胖的人來說更是一種威脅,肥胖者秋季更應注意減肥。首先,應注意飲食的調節,多吃一些低熱量的減肥食品,如赤小豆、蘿蔔、薏苡仁、海帶、蘑菇等。

其次,在秋季還應注意提高熱量的消耗,有計劃地增加活動。秋高氣爽,正是外出旅遊的大好時節,既可遊山玩水,使心情舒暢,又能增加活動量,達到減肥的目的。

四、春捂秋凍,注意溫差

白露不露,需防寒。古代民諺有云:“過了白露節,夜寒日里熱”,提示白露過後,氣溫逐漸降低,一早一晚更添寒意。此時不宜“秋凍”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再赤膊露體,就容易受涼,輕則易患感冒,重則易患肺疾。由於秋氣主燥,燥易傷肺。如因著涼而使免疫力下降,無力抵禦外邪,則會出現肺及呼吸道疾病,如發燒咳嗽、支氣管炎、肺炎等。

若風邪侵犯筋骨,使經絡阻痺,可出現四肢痺症。所以,“白露不露”應防秋寒,尤其要注意保護好頭、頸、背、腹、足這些重點部位。

秋季應及時添加衣被。白露過後,應撤掉涼蓆,關上窗戶,換上長袖衣入睡,將薄棉被備在床頭,避免受涼引起腹瀉。尤其是病老體弱者,更要注意隨氣溫的變化加減衣服。還要注意腳部的保暖。俗話說:“寒從腳下起。”

科學研究證實,雙腳受涼是引發感冒、支氣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病症的元兇。因此,對於北方人來說,尤其是耐寒力差的人,白露一過,更要注意足部保暖,以防寒邪侵襲。

五、秋防肺燥,多吃“白色”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譚超提醒,秋季由熱轉涼,此時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早晚溫差比較大,氣候乾燥,空氣濕度小,秋季氣候特點主要是秋燥。秋季對應的內臟為肺,肺主一身之氣,司呼吸,開竅於鼻。而秋季的主氣為燥,燥為陽邪,最易耗傷津液,燥邪每從口鼻侵於肺,耗傷肺陰,出現肺燥,可表現為口乾、唇裂、鼻塞、咽痛陣發性乾咳,甚至流鼻血或咯出帶血的痰等一系列呼吸系統病證。

立秋防肺燥應多吃白色食物。肺和五色中的白色相對應,平日容易感冒,或是肺與支氣管常不舒服、易咳嗽的人,平時腸胃脆弱但又容易胖的人、膚色不佳的人,都要多吃一些白色的食物,像白蘿蔔、白菜、菜花、銀耳、甘蔗,杏仁、山藥、茯苓、白芝麻、百合、白芍等。

還可以通過按摩操護肺。叩肺俞穴,每晚臨睡前端坐椅上,兩膝自然分開,雙手放在大腿上,頭正目閉,全身放鬆,意守丹田。吸氣於胸中,兩手握成空心拳,輕叩背部肺俞穴(位置在背後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數十下,同時用掌從兩側背部由下至上輕拍,持續約10分鐘。這種方法可以舒暢胸中之氣,有健肺養肺之功效。

此外,鼻子周圍穴位豐富,如迎香穴、人中穴、四白穴、睛明穴等。可以通過按摩刺激這些穴位達到疏通經絡、調節氣血,防治鼻炎、改善視力、緩解神經衰弱的作用。

(編輯ZS。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內科 譚超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原创文章,作者:湖南醫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oofo.cc/health/%e7%99%bd%e9%9c%b2%e9%81%8e%e5%be%8c%e7%a7%8b%e6%84%8f%e6%bf%83-%e9%a4%8a%e7%94%9f%e8%a8%98%e4%bd%8f%e9%80%99%e5%b9%be%e6%a2%9d-%e7%a7%8b%e5%af%92%e7%a7%8b%e7%87%a5%e9%83%bd%e4%b8%8d%e6%8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