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都知道檳榔危害大 又不好吃 為什麼卻都成癮了

近日,歌手傅松因口腔癌去世,年僅36歲。

今年6月傅松更新最後一次vlog時透露,他的口腔癌已經復發三次,還展示了自己的傷口,半邊臉潰爛,並勸誡網友遠離檳榔。

長期咀嚼檳榔,會令口腔黏膜纖維化,並誘發癌症,檳榔和口腔癌的密切關係早已被醫學界公認,近年來通過廣泛的科普宣傳,大多數人也知悉檳榔的危險性。

而且,初次吃的人都會發現,嚼檳榔的口感體驗並不好:一入口,味道很奇怪,有刺激氣味,甚至有人形容像汽油,咸、甜、酸都有,如果味道重的話,還會有辣味,導致口水大量分泌,嗓子感覺被什麼東西堵住,有鎖喉的感覺,想打嗝又打不出來,著實難受。同時,臉紅冒汗、心悸、頭暈,喉嚨刮痧般難受。吃完後,長時間胃酸、脹,雖不痛,但也沒有飢餓感,吃飯時沒胃口,半碗就吃不下去了。

如此危險且不好吃的東西,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愛嚼,最後還成癮了呢?

成分的成癮性

檳榔在我國主要種植於海南、雲南、福建和台灣,東南亞很多國家也有種植。其主要化學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粗纖維、多酚類、生物鹼和礦物質等。生物鹼是檳榔的重要成分,與嚼食檳榔引起的身體反應關係最為密切。

檳榔果中富含多種生物鹼,其中含量最多的是檳榔鹼和檳榔次鹼。人吃後,身體會出現面部紅潤、身體發熱、微微出汗等反應。同時,檳榔鹼能使人產生欣快感、舒適感等主觀感受,並提高人的抗飢餓能力和耐力。檳榔鹼還可以增加內源性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的釋放,令人產生愉悅的感覺,具有類似抗抑鬱的作用。

人們嚼食檳榔時,通過頰黏膜使得這些生物鹼被快速吸收,一般在5分鐘內產生上述各種身體反應和心理感受,並持續大約2-3小時。檳榔這些獨特的藥理性質是它在人群中廣為流行的基礎,也成為部分人群濫用檳榔的重要原因。

文化的成癮性

在印度、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孟加拉國、緬甸、台灣和許多南太平洋島嶼自古就存在嚼食檳榔的生活習慣,且這種風氣曾盛極一時。

在中國嚼食檳榔的風俗習慣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並一直延續至今。目前,在我國嚼食檳榔主要流行於湖南、海南、台灣等幾個省份。在一些地區,人們還賦予檳榔更深刻的社會意義,將其作為必備品用於婚禮或宗教祭祀之中。

例如湘潭人在街頭與親朋相遇,必互邀至檳榔攤前,各嚼檳榔一口。客人進門落座後,主人必以檳榔、茶、煙相敬。春節時湘潭有拜鬧年的習俗,鄰里們三五成群挨家進門道聲“恭喜”後,打個拱手就走,主人對待這種拜年客會敬檳榔一口,叫作“拿財”或“採寶”,並祝客人“財寶歸身”,因為檳榔像銀錠,所以用來象徵財寶。春節時湘潭還有一種“贊土地”的人,即用竹片在小鑼上打拍節,口唱長篇押韻的讚詞,挨家挨戶討錢,被讚者給其一口檳榔,他也會很歡喜地答謝和接受。

湘潭民間辦紅喜事的人家,新娘對來客必敬檳榔兩口:一口用紅紙包裹,內放桂子五粒,一口用綠紙包裹,內放桂子兩粒,叫“貴子檳榔”,取男紅女綠、早生貴子、五男二女、七子團圓之意。晚上鬧新房有抬檳榔的項目,客人會念一首讚詞,主人必須按照客人讚詞給他檳榔。還有湘潭請春客、做壽、辦搬家酒、新房落成、辦白喜事、孩子做三朝或周歲等儀式,客人進門就要敬檳榔,酒席未散檳榔要先上桌,連同廚工雜役等人,主人也要以檳榔相敬。以至每次所用檳榔少則數百口,多則上千口。有的人還將檳榔數十至百口,用紙包好後貼上紅箋,作為相互饋贈的禮物。

心理上的成癮性

作為日常嗜好品的檳榔,是世界上繼煙草、酒精和含咖啡因飲料之後最常見的第四類精神活性類物質,目前全世界大約有6億人有嚼食檳榔的習慣。

由於嚼食檳榔時能使人產生輕微的興奮性和欣快感,同時緩解精神緊張達到提神的作用,因而長期嚼食會導致一定的成癮性。一項研究發現,嚼食檳榔的人中,被界定有物質依賴(成癮)的有77.6%,51%出現戒斷症狀、39.8%出現渴求症狀、37.8%出現耐受症狀(需要不斷增加劑量)。而且,既嚼食檳榔又吸煙的人的成癮指數是單純嚼食檳榔者的8倍。

對11例轉至精神科門診的嚼食檳榔病人進行成癮嚴重程度評估,發現有10人已經達到心理成癮、有8人覺得如果能夠停止嚼食檳榔生活會過得更好。此外,許多嗜好嚼食檳榔者經常提到“吃檳榔就像抽煙一樣會上癮,不吃難受,想戒都戒不了”。在停止嚼食檳榔1-2天后,嚼食檳榔者還出現了包括抑鬱、焦慮、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疲乏等戒斷症狀。

這些研究證據都提示,與其他物質成癮行為類似,長期嚼食檳榔也會導致檳榔濫用或依賴,符合DSM-Ⅳ物質依賴的臨床診斷標準。

還有研究指出,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商店出售的檳榔嚼塊裡會被人為添加含有嗎啡類的物質,以增強其精神活性作用,形成多藥濫用的危險。

社會上的成癮性

另一項研究發現,來自農村和社會低收入者嚼食檳榔的比例要高於其他人群,原因可能是嚼食檳榔的成本要低於其他精神活性物質(如香煙、酒精),因而社會低收入者或農民更願意嚼食檳榔。他們還發現,未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嚼食檳榔的比例也遠高於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這提示,嚼食檳榔似乎可以為部分人群提供緩解生活壓力或應激的途徑。

這是因為,來自農村和社會低收入者、未受高等教育者等人群,面臨更高生活壓力如家庭開銷大、工作不穩定等情況;嚼食檳榔能較快速地產生欣快、舒適的主觀體驗,幫助緩解精神緊張、增強自我滿足感;加上檳榔是一種低成本的消費品,因而檳榔成為他們緩解情緒、應對壓力的首選。

但是,檳榔不同於其他精神活性物質,初次嚼食給人帶來的並非愉悅的感受,而是諸如頭暈、胸悶、喉嚨發緊等不適症狀,很多嚼食檳榔者在初次體驗不佳的情況下還會繼續嚼食,這可能與特定的人格特徵有一定關係:某些人可能通過嚼食檳榔獲得心理滿足,以補償早年過失的口慾期心理需求。

此外,衝動性人格特徵與各種物質成癮行為具有密切的關係,可能與嚼食檳榔成癮也有一定關係。

生活中,很多成癮性物質的危害眾所周知,無論它看起來有多麼人畜無害,但在嘗試之後,還是一步步將人拖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原因就是我們都低估了自己的依賴性,高估了自己抵抗成癮物質的耐受力。所以,無論是吸煙、喝酒、賭博,還是檳榔,甚至是毒品,對抗它們危害的最佳辦法就是不要嘗試,哪怕一次也不要! #檳榔#\\u0002#36歲歌手傅松因口腔癌去世#\\u0002

原创文章,作者:金選醫課,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oofo.cc/health/%e6%98%8e%e6%98%8e%e9%83%bd%e7%9f%a5%e9%81%93%e6%aa%b3%e6%a6%94%e5%8d%b1%e5%ae%b3%e5%a4%a7-%e5%8f%88%e4%b8%8d%e5%a5%bd%e5%90%83-%e7%82%ba%e4%bb%80%e9%ba%bc%e5%8d%bb%e9%83%bd%e6%88%90%e7%99%ae%e4%ba%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