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年·追光者》第8期“我心歸處是敦煌”)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9月21日訊(記者 鄧正可)由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特別指導,馬欄山視頻文創園特別支持的紀實訪談節目《這十年·追光者》第8期“我心歸處是敦煌”於今日上線芒果TV,週日晚7時30分在湖南衛視播出。本期節目邀請了來自敦煌研究院的幾位“追光者”,通過講述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故事,帶領觀眾深切感受敦煌的藝術魅力,發掘歷史底蘊背後的文化自信。
(《這十年·追光者》第8期“我心歸處是敦煌”)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變動、風俗習慣的變化以及審美標準的不同,敦煌莫高窟不同時代的壁畫、彩塑有著不同的題材、特點和風貌。
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北壁的彌勒經變裡的婚嫁圖,講述的就是彌勒世界女子年500歲爾乃行嫁的情節:男女兩排賓客分坐,奏樂聲中,新人身穿盛裝在樂舞中禮拜,氛圍和置景像極了現代的戶外婚禮。莫高窟第156窟裡有酷似現代嬰兒車的“小兒車”,第395窟有形似現代挎包的“小鹿掛包”……
(莫高窟壁畫上,頸部掛包的小鹿。圖源莫高窟微博)
這10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受到敦煌莫高窟的影響,他們探尋文化之根,投身保護與修復,吸收傳統文化的養分,古老的敦煌莫高窟在當代展現出勃勃生機,展示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這十年·追光者》第8期“我心歸處是敦煌”)
國風手工博主雁鴻主要從事創作和復原國風妝造,受敦煌文化的影響,開始製作一些壁畫供養人的妝造,讓非遺手工走出國門,雁鴻在無數次製作中更加理解了自己追尋的文化傳承之光。
3D建模師羅其勝做模玩雕像的初衷是想為國人塑像,作品《回雲闕》的人物形象就是取自於敦煌壁畫的伎樂天,是當時市面上首款敦煌題材的雕像,羅其勝心中一直堅守的使命感就是想讓世界看到屬於中國創造的力量。學習古壁畫摹寫與保護專業的研究生秦月語畢業的臨摹作品選擇的就是敦煌莫高窟159窟的《普賢變》。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是刻在中國人基因裡的文化記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寶庫。
(一審:鄧正可 二審:陳惠芳 三審:楊又華)
原创文章,作者:新湖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oofo.cc/culture/%e8%8e%ab%e9%ab%98%e7%aa%9f%e4%b9%9f%e6%9c%89%e5%ac%b0%e5%85%92%e8%bb%8a%e5%92%8c%e6%8c%8e%e5%8c%85-%e9%80%99%e5%8d%81%e5%b9%b4-%e8%bf%bd%e5%85%89%e8%80%85-%e6%8e%a2%e7%a9%b6%e6%95%a6%e7%85%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