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風雲(三百六十六)
哀公七年
第三百五十八回 大禹塗山諸侯盟 手執玉帛萬國恭
七年春,宋皇瑗帥師侵鄭。晉魏曼多帥師侵衛。夏,公會吳於鄫。秋,公伐邾。八月己酉,入邾,以邾子益來。宋人圍曹。冬,鄭駟弘帥師救曹。
七年春季,鄭國背叛晉國,晉國讓宋國出兵,宋國派遣皇瑗率師入侵鄭國;晉師自己派遣魏襄子(魏曼多)去對付不知順服的衛國。
夏季,魯哀公在“鄫地”(今河南商丘睢縣東南)會見吳國使臣。使臣提享禮要求:需用“百牢”。何謂“百牢”?取牛、羊、豬各百頭享禮之用。
子服景伯反對,說:“先王未有此等事情。”使臣說:“宋國享禮用‘百牢’,魯國不可以比宋國少。並且魯國對晉國大夫士鞅(範獻子)享禮超過十頭,給吳王夫差‘百牢’,不也可以嗎?”
在《昭公二十一年》,曾經記載過週制:天子享十二牢、上公九牢、侯伯七牢、子男五牢,所謂“牢”指牛、羊、豕三牲之物,以及同等相應之禮節。
子服景伯朗聲說:“晉國范鞅貪婪而丟棄禮節,用大國勢力威懾敝邑,所以敝邑享禮用‘十一牢’。君王若用禮節來號令諸侯,那麼就要用常數。若丟棄禮節,便太過分。週制禮儀,上等享禮不過‘十二牢’,這是上天的大數,好比後人的十二生肖。今丟棄周禮,而提‘百牢’要求,亦只好聽令。”使臣不聽勸。
子服景伯說:“吳國將亡,棄天背本。不給,必會加害魯國。”這樣,照數辦理。真是一個末代王的節奏啊,這年是公元前488年,離吳國滅亡的公元前473年,還有15年的國運。
吳國太宰嚭(子餘)召見魯國季康子,季康子讓孔子弟子子貢去辭謝。太宰嚭說:“吳王路途千里,魯大夫不出門前去迎接,此屬何種禮節?”
聽聽子貢是如何回答:“豈敢稱禮節,是畏懼大國。大國不以禮節下命令,不用禮節,後果小國無法估量。寡君既已奉命恭候,其季氏老臣豈敢棄國?吳太伯穿‘玄端’(黑色禮服)、戴‘委貌’(古冠名、用皂絹做成)冠帽,這種周室統一的禮服,仲雍繼承吳太伯,斷發文身成為裸體裝飾,是合乎周室禮節嗎?因為有前因不得已才這樣做。”
子貢用吳國得國始祖吳太伯開始說事,還是敵不過季康子必須前去迎接之事。
等到季康子從“鄫地”(今河南商丘睢縣東南)返回魯國,終於確認吳國無能力做出對魯國有傷害之事。
紹興大禹陵
季康子想討伐邾國,為眾大夫設饗禮,商量可行性與否。子服景伯第一個說:“小國事奉大國講信用,大國保護小國講仁義。違背大國無信用,討伐小國不仁義。建城邑用來保護百姓,城邑需要德行守護。丟失信用與仁義就危險,如何還能保護?”言下之意,不同意去討伐自己的附庸國。
孟懿子(仲孫何忌)趕緊叉開話題:“各位意下如何?意見中肯者採納。”
眾大夫說:“大禹在‘塗山’會合諸侯,參加會朝手拿玉帛者有萬國。到如今所剩不過數十個,就怕大國不培育小國,小國不能事奉大國。知其危險,何故不能說?魯國德行如邾國,用大兵壓境,可行嗎?”這一番言論,弄得不歡而散,沒有達成季康子預期的目標。
注意:“塗山”位置究竟在哪裡? 《左傳》註明的位置一:今河南洛陽嵩縣西南,現在名稱為“三山”。字典中註明的位置二:今安徽蚌埠懷縣東南,現在名稱為“當塗山”,位置三:今浙江紹興西北有“塗山”,至今名稱依舊。位置四:今四川重慶巴縣,現在名稱“真武山”。四者位置還是紹興比較靠譜,大禹最終葬於紹興。
“塗山”會盟,萬國諸侯參加,這便是華夏版圖上最早的歷史;至周平王東遷,諸侯國慢慢消失,至本年變成數十諸侯國。後來,被秦始皇統一,成為一個大家族的多民族國家的雛形。
紹興大禹陵
秋季,魯哀公率師討伐邾國,至邾國郭門叫“範門”的地方,還能聞邾國的鐘鼓樂聲。邾國大夫勸諫,邾子不聽。邾大夫茅成子(茅夷鴻)建議向吳國告急,邾子不容許。說:“魯國夜裡巡邏敲打梆子聲,邾國可以聽到,吳國距離二千里,需要三個月,哪能顧及得了?何況邾國力量不夠嗎?”
茅成子一聽國君這種態度,為了保險,率封地“茅地”人叛變。這樣,八月己酉日,魯師直接攻入邾國國都鄒城,並且,居住在邾子宮內,魯師白天開始搶劫。
邾師駐守在“繹山”(今山東鄒縣東南嶧山)。白天搶不成了,魯師便改成夜裡搶劫,帶回財富與邾隱公曹益返回魯國,把邾隱公獻於亳社,囚禁在“負瑕”(今山東濟寧兗州西)中,“負瑕”的繹山人就是這時候開始有的。
邾國茅夷鴻帶著“束帛乘韋”自己千里去請求吳國援助。 “束帛”——帛十端為一束,為五匹;“乘韋”——四張熟牛皮。話是這樣說的:“魯國認為晉國衰弱、吳國偏遠,憑藉人多,背棄與君王所訂盟約,鄙視君王執事,欺凌邾小國。邾小國非敢自愛,懼怕君王威望不足以立於諸侯。君王威望不能建立,是小國之憂。假如夏天剛剛在‘鄫地’結了盟,秋天就背棄,魯國欲求如果沒有障礙,四方諸侯還有誰來事奉君王?並且魯國有戰車八百乘,好比君王副手;邾國戰車六百乘,可以成為君王下屬。用下屬的力量武裝對手,請君王考慮。”這一番說辭,最後幾句話確實打動了吳王的心,吳王夫差聽從了。
宋國人圍困曹國國都“陶丘”(今山東菏澤定陶西南),鄭國桓子思說:“宋國擁有曹國國土,就會成為鄭國之憂患,不得不救。”
紹興大禹陵
冬季,鄭國派遣子般(駟弘)率師援助曹國,採用入侵宋國的辦法。
曾經,曹國人夢見眾君子站在國社牆外,謀劃亡曹國。曹國始封人曹叔振鐸請求等候公孫彊,眾君子容許。早晨醒來便去尋找公孫彊,曹國無此人。做夢人留下遺言,告誡兒子:“我死後,你若聽到公孫彊執政,必須離開曹國。”
到曹伯陽即位,喜歡田獵射鳥。曹國邊境也有公孫彊喜歡射鳥,射獲白雁,敬獻給曹伯陽。同時,講述些田獵射鳥的技巧,曹伯陽很高興。還詢問國執之事,公孫彊也知曉,曹伯陽更高興了,便得寵信,任命司城執掌國政。做夢人之子便離開了曹國。
公孫彊講稱霸方法,曹伯陽聽從,這樣,開始背棄晉國侵犯宋國。宋國實行回擊,晉國也不援助,公孫彊在曹國國都郊外築五城邑,名稱:黍丘、揖丘、大城、鐘、邘。以為可以守住曹國,結果不堪一擊。
前章說起過,霸權守國的基本點外是睦鄰、守信用;內啟用良才。兩者皆失,當然無可奈何。
《國家雛形》
塗山大禹會諸侯,手執玉帛萬國謳。
千五百年悠閒過,此年數十諸侯留。
兼併趨勢定局現,大國雛形東方修。
信用仁義基調定,綿延浸透曲長悠。
壬寅年七月初五
紹興大禹陵
原创文章,作者:紹興李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oofo.cc/culture/%e6%98%a5%e7%a7%8b-%e9%a2%a8%e9%9b%b2-%e4%b8%89%e7%99%be%e5%85%ad%e5%8d%81%e4%b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