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風雲 三百七十七

《春秋》風雲(三百七十六)

哀公十四年(下)

第三百六十八回 問仁問君兄弟尋 臨終回歸師生群

宋國桓魋(向魋)由於受到寵信乘機擴充勢力,開始對宋景公(子頭曼)有所損害。宋景公想出一個辦法:讓夫人突然邀請桓魋參加享禮為名,乘機進行實質性的討伐,籌備工作還沒有做實;桓魋對宋景公先用計謀,請求用向氏邑“鞌地”(今山東濟南境內)與國君邑“薄地”(今河南商丘虞城),兩地交換。宋景公一聽,脫口而出:“不行,薄地是宋國殷商祖廟所在地。”這樣,給向氏增加七個城邑併入“鞌地”,有了這個理由,便請求設享禮致謝,以日中為期,向氏私家甲兵全副武裝、全員上崗。

宋景公知道後,告訴宋司馬皇野(子仲):“我養育桓魋大了,今將禍害我,請馬上救我。”皇野說:“臣子不臣,為神明所厭惡,何況是人?豈敢不遵命,沒有左師向巢同意不能調兵,請用君名去召見。”左師向巢每次吃飯、都擊打樂鐘。

聞鐘聲,宋景公說:“他將吃飯了。”吃完飯又奏樂。宋景公說:“可以去了。”皇野乘車前往,嘴上說:“跡人前來報告:‘逢澤(今河南商丘南)發現一隻麋鹿。’國君說:‘就算桓魋不來,左師若在,我就與他一起打獵,如何?’國君不方便對您直說,我說:‘我私下去說說。’國君希望快些,所以用車來接您。”

“跡人”是指古人專門掌管田獵足蹟的官員。

左師向巢與司馬皇野同乘一車至,宋景公告知原因,左師向巢老大下拜,不能起立。司馬皇野建議:“國君與他盟誓。”

宋景公心領神會,趕緊保證:“若讓您遭遇禍難,上有天,下有先君。”左師向巢這才說:“桓魋老二不恭,給宋國帶來禍患。敢不聽命。”皇野乘機請求要左師交出兵符,好以左師的命令討伐桓魋。

左師的父兄故舊說:“不可。”其新臣說:“聽從國君命令。”皇野於是開始攻擊。子頎老四縱馬飛奔前來告知司馬桓魋。司馬桓魋還想著打進宋宮去,子車老五阻止,說:“不能侍奉國君,還要去進行討伐,百姓不會同意,這是自找死路。”桓魋老二改變方法,進入“曹地”(今山東菏澤鄄城西南)叛變。

嵩陽書院·藏書樓

六月,宋景公派遣左師向巢老大討伐桓魋老二,左師原想著解救大夫人質可以回來交差,但是事情並不順利,只好攻入“曹地”,以求獲取人質。桓魋老二說:“不可,既不能事君,又得罪百姓,以後怎麼辦?”乾脆釋放人質。人質一放,百姓背叛。桓魋老二逃亡衛國。

向巢老大逃亡魯國,宋景公派遣使臣前來阻止,說:“我跟您有盟約,不可以斷絕向氏祭祀。”向巢老大辭謝:“我罪大,您把桓氏老二全滅了也可以。若看在先臣的情面上,讓桓氏老二有繼承人,是君王施恩惠。至於我就不必回去了。”換句話說,向巢老大自動離職,換去桓魋老二不被滅族的提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司馬牛兄弟還是筋骨相連的。

孔子弟子司馬牛老三把其封邑與表示守邑符信的玉圭一併交還給宋景公,去齊國。桓魋逃亡衛國,遭到公文氏攻擊,攻擊的理由是索求夏后氏的玉璜。

桓魋給予別的玉蒙混過關,繼續逃亡齊國,齊國陳成子讓桓魋老二任次卿;司馬牛老三也得到封地,只好再把封邑交還齊國,去吳國。被吳國討厭,司馬牛老三無處可去,便返回宋國。

晉國趙簡子歡迎他去,齊國陳成子也歡迎他去。在路途中卒於魯國國都外城門外,可見他還是希望回到魯國,回到老師身邊去,那裡才有他終身所依靠的老師、同學。魯國阬氏把他葬於“丘輿”(今山東臨沂費縣西)。

孔子弟子司馬牛,司馬黎耕,字子牛,七十二賢之一。史家花了這麼多的筆墨,就是為了完成一個賢者的形象描寫,在春秋時期,一個賢者活得艱辛。司馬牛自己也在不斷地追問:“仁”、“君子”、“人皆有兄弟,我獨亡。”老師告訴他:“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司馬牛終於可以告慰老師:他做到了。

嵩陽書院·高山仰止

六月初五甲午日,齊國陳成子(陳桓、田常)在“舒州”(今河北廊坊大城境內)把拘禁的齊簡公(姜姓,呂氏,名壬)殺了,史書記載:“弒其君壬。”孔子知道後,齋戒三日,三次向魯哀公請求討伐齊國。魯哀公說:“魯國被齊國弱化已經很久,您去討伐,將做什麼?”孔子分析說:“陳桓弒其君,百姓不同意佔一半。用魯國之力,加齊國一半百姓,可以攻克。”魯哀公說:“您去對季康子說。”孔子辭謝,退下後告知別人理由:“我曾列於大夫之末位,故不敢不說。”

看看對這件事的認知:魯哀公就是在幸災樂禍,終於有人幫魯國出了口冤氣,並且還是齊國自己人,樂得看熱鬧。而孔子恰恰在為魯哀公立威,去幫扶齊國立君威,也是在幫自己立君威,可以讓“三桓”還政於魯君,綿延王室的安定,齊魯本來就是王室的左膀右臂。人一旦有了正義之心,正氣便生,這是魯國國君應該有的力量。可惜了,世上從來沒有一個可以看熱鬧的人、生幸災樂禍之心的人,得以順遂生活這樣的便宜事。倆個人的認知相差十萬八千里,真正叫無可奈何。

曾經,孟孺子洩將在“成地”(今山東泰安寧陽東北)養馬,“成地”宰臣公孫宿不同意,說:“孟懿子因為‘成地’百姓貧困,才不讓養馬。”孟孺子洩發怒,率師襲擊“成地”。沒能攻入才作罷,“成地”派遣官員前去,被孟孺子洩鞭打。

八月十三辛丑日,孟懿子(仲孫何忌)卒。 “成地”人前來奔喪,孟孺子洩不讓進。 “成地”人脫衣、脫帽在大路上號哭,表示順從與聽從驅使,孟孺子洩還是不答應。 “成地”人害怕得不敢回去。

晉國派遣趙簡子(趙鞅)率師討伐衛國。

冬季,陳國宗豎從楚國返回陳國,被陳國人殺死。

魯國出現彗星、鬧飢荒。

《司馬牛》

問仁慎言避禍仁,再問君子怎行論?

內省不疚毋憂懼,君子坦蕩無愧心。

獨無兄弟淒涼認,恭敬有禮四海巡;

臨終回歸師生親,相攜永久不離分。

壬寅年七月十六日

嵩陽書院·大唐碑

原创文章,作者:紹興李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oofo.cc/culture/%e6%98%a5%e7%a7%8b-%e9%a2%a8%e9%9b%b2-%e4%b8%89%e7%99%be%e4%b8%83%e5%8d%81%e4%b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