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風雲(三百七十)
哀公十一年(上)
第三百六十二回 身先士卒護魯國 百態群像赤心歌
十有一年春,齊國書帥師伐我。夏,陳轅頗出奔鄭。五月,公會吳伐齊。甲戌,齊國書帥師及吳戰於艾陵,齊師敗績,獲齊國書。秋七月辛酉,滕子虞母卒。冬十有一月,葬滕隱公。衛世叔齊出奔宋。
十一年春季,去年魯、吳、邾、郯四國聯軍攻打齊國南疆“鄎地”(今河南信陽息縣),今年齊國派遣國書、高無邳率師討伐魯國,至“清地”(今山東聊城東阿境內)。季康子對其家宰“孔門十哲”冉求(字子有)說:“齊師駐紮在‘清地’,必為魯國而來,這下如何辦?”
冉求提出第一套方案:“您三位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一位留守,兩位跟隨國君去疆域邊抵禦。”季康子一聽,嚇了一跳,說:“不行。”第一套方案可立魯國國威、君威。
冉求提出第二套方案:“改在境內近郊抵禦。”季康子把話轉告叔孫武叔(叔孫州仇)、孟懿子,倆人說不可。第二套方案屬於抵禦守國,亦可立國威。
冉求提出第三套方案:“若不可,那國君也別出戰。三人中一人率師,背城而戰,不參與戰鬥者不能算魯國人。魯國卿大夫的戰車總數比齊師戰車多,即便您季氏一家的戰車也多過齊師戰車,您在擔心什麼?孟孫、叔孫不參戰也應該,因為政出自季氏。國政在您,齊師討伐魯國不能開戰,是您的恥辱。這樣不配列為諸侯行列。”第三套方案是脅迫季康子採取戰鬥的方法,而不是用稅賦換取安寧,守護主權國的底線。
被冉求這麼一說一激,季康子害怕,讓冉求跟他明天一起上朝,約好在黨氏之溝等候。第二天,看到等候的冉求,叔孫武叔遠處呼喊冉求過去,詢問開戰諸事。冉求說:“君子有遠慮,小人怎能知道?”孟懿子強問,冉求說:“小人根據才能來說話,量力而行。”叔孫武叔聽得生氣,說:“說我不是丈夫啊。”退回去檢閱自己的部隊。
孟懿子之子孟孺子洩率右師,孟氏倆家臣顏羽駕戰車、邴洩任車右。冉求自己率左師,管週父駕戰車、孔子弟子七十二賢樊遲(樊須,名須,字子遲)任車右。季康子說:“樊遲太年輕了。”因為樊遲比孔子少46歲,這年是公元前484年,孔子68歲,可推知樊遲22虛齡。
冉求說出選中他的理由:“服從命令。”戰場上,服從命令是天職。季氏甲士共七千參戰,冉求率三百“武城”(今山東臨沂費縣西)人做為自己的親兵。
注意:親兵之選選擇在一個區域,因為都是熟悉的,相互自動會起到保護效果。
曲阜鼓樓
這樣,冉求以一個季氏家宰,左軍元帥的身份,開始指揮這次戰鬥。先看冉求的軍事安排:老小守衛宮門,軍隊駐紮在魯國南城門叫“雩門”的外邊。等了五天,孟孺子洩所率的右軍才跟上來。魯昭公之子公叔務人(公為)看到守宮門人老小兵後,開始一邊掉眼淚,一邊說:“徭役煩、賦稅多,上層不知謀劃,戰士不能用命,用何治民?我已經說過,怎敢不勤勉!”這樣,便知全民皆兵是一種多麼淒涼的狀況;如果還茫然失措,更是可憐的境況。
魯師與齊師在魯國郊外開戰,齊師從魯國近郊叫“稷曲”(曲阜附近)處開始攻打魯師,魯師不敢過溝迎戰。 22虛齡的樊遲提建議了:“魯師不是不能戰鬥,是您沒有威信,請您申明號令三次,然後身先士卒過溝。”冉求照辦,眾人固然相隨過溝,魯左師當即攻入齊師。
魯右師既沒有帶頭的,也沒有緊隨左師,開始奔逃,齊師追趕。齊倆大夫陳瓘、陳莊徒步追過泗水。孟孫氏族人孟之側自動為右軍殿後,待到眾人察覺,一邊用箭打其馬。另一邊嘴上說:“馬不進也。”明明是殿後的行為,且說成是:“馬不進也。”來掩蓋自己的功勞。老子說過:“國家昏亂,有忠臣。”孟孫氏昏亂,顯忠臣。善哉!
下一個看看魯國人公山不狃是如何報答母國魯國赤子情懷的?這個曾經擔任季氏家臣、現為齊國出戰的公山不狃(字子洩),故意帶著齊師拖延時間,消耗齊師體力。其同伴說:“逃跑嗎?”公山不狃說:“誰不想活命?”同伴說:“抵抗嗎?”公山不狃說:“能抵抗嗎?”既不能回魯國、對齊師有愧也回不去了,便從容緩步被母國殺死。問心無愧,壯哉!
魯師得甲士首級八十,齊師無法整頓軍隊。晚上,偵探員前來報告:“齊師夜遁。”冉有三次請求追擊,季康子不同意。
孟孺子洩對他人說:“我不如駕戰車的顏羽,比車右邴洩好一些。顏羽敏銳善戰,我雖不想戰可以做到沉默,邴洩說‘驅馬逃跑’。”
魯昭公之子公為與寵愛小僮汪錡同坐一戰車,皆戰死,皆給予殯斂。勉哉!
孔子開始說話,一是:“能執干戈保衛社稷,不視為夭折。”二是冉有用矛首先攻入齊師、攻破齊軍。孔子表揚自己的弟子冉有:“合於道義。 ”這就是“孔門十哲——政事著名”的冉有。誰說儒家弟子是文弱書生?而是文武全才型。儒家弟子永遠懷著保家衛國的熱血情懷,永遠知道身先士卒的道理,永遠知道父老鄉親的故國深情,這些明理的基本點。
《保衛魯國》
子洩領路歧途迷,搶時報國赴死兮。
公為汪錡皆戰死,主僕情深難分離。
右軍奔逃帶頭空,殿後孟孫之側居。
身先士卒齊師破,聖人表揚道義兮。
壬寅年七月初九
敲戰鼓
原创文章,作者:紹興李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oofo.cc/culture/%e6%98%a5%e7%a7%8b-%e9%a2%a8%e9%9b%b2-%e4%b8%89%e7%99%be%e4%b8%83%e5%8d%81%e4%b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