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風雲(一百六十九)
成公六年(上)
第一百六十四回 厚土國都活水擇 養民康健近利革
六年春,王正月,公至自會。二月辛巳,立武宮。取鄟。衛孫良夫帥師侵宋。夏六月,邾子來朝。公孫嬰齊如晉。壬申,鄭伯費卒。秋,仲孫蔑、叔孫僑如帥師侵宋。楚公子嬰齊帥師伐鄭。冬,季孫行父如晉。晉欒書帥師救鄭。
六年正月,魯成公從九國結盟處,回國。
鄭悼公背叛幫助他的楚國,去晉國“拜成”,凡是什麼“成”,皆需付費用,此事有公子偃(字子遊)陪同,並在靠近堂屋東楹之東舉行授玉儀式。古代堂屋有東楹、西楹兩大柱。士貞伯(士貞子)看到鄭悼公的神色當時就預測:“鄭悼公快死了?不自重的緣故。”為什麼會這樣預測?說了四個字:“視流行速”。後人可以把它當成成語:指目光流動盯不住,走路慌張。表明:坐不住位置,所以不能活了,因為那時還沒有退休制。
二月十六辛巳日,魯國大夫季文子特地為“鞌地戰役”而建造“武宮”,表明功勞,史書記載表示違禮之舉。再則,“汶陽”土田的歸是受到晉國幫助,不是自己的實力所致,是他國的功勞,不能表彰功績。所以,由此可知大有作為是歷史的通病。
魯國輕而易舉佔取附庸國“鄟國”,今山東臨沂郯城沭河以東。本來應該受魯國保護,佔為己有,當然容易。就是因為國太小沒有自己的軍隊所導致,土財主怎能與諸侯國抗衡?
三月,由於宋國拒絕參與會盟,以晉國為首,晉國派遣伯宗與夏陽說、衛國派遣孫良夫與寧相、鄭國、戎人派遣伊洛、陸渾、戎蠻氏四國討伐宋國。四國聯軍駐紮在衛國的“鍼地”(今河南濮陽)。衛國因為與晉國友好,所以邊境不設防。晉大夫夏陽看到不設防的衛國就想襲擊。說:“哪怕不進衛國,就算抓一些俘虜回去,總不至於有死罪吧。”伯宗趕緊阻止:“不可。衛國因為信任,才不設防,如果採用襲擊是不講信用。抓衛國俘虜,是晉國沒有道義,還如何讓諸侯國擁護?”總算對衛國沒有採取行動,直到聯軍回國,衛國登上城牆開始守衛。
晉國打算離開故都“絳城”(今山西運城絳縣),眾大夫擁護,選擇相應的地塊,看看他們對嚮往的都城有些什麼要求:“選在郇瑕氏之地。”兩個理由:一是土地肥沃;二是靠近鹽池。 “郇瑕”指兩塊地,指山西運城的鹽湖,南北兩地,任選一塊。
這件事由韓獻子(韓厥)處理,當時任六軍中軍之帥,同時任太僕。散朝後晉景公向眾臣作揖後轉入路門,韓獻子跟在後面,晉景公站在正寢(也叫路寢)外的庭院中,問道:“如何?”看看韓獻子是怎樣回答的:“不可。”
原因:郇瑕氏土薄水淺。後果一、導致污穢骯髒之物容易積聚。後果二、一旦污穢之物積聚,百姓發愁。後果三、百姓一發愁,身體會瘦弱。後果四、污穢骯髒及憂愁會得風濕病、腳腫病。
建議:不如新田。原因:土厚水深。結論:首先百姓不生疾病,因為有汾水流經新田西北、澮水流經新田,可以沖走污穢。百姓順從教化,可得十世之利。
深層次的原因:深山、大澤、森林、鹽池,都是國之寶藏,國家富饒民生驕傲,行為便放蕩。靠近寶藏,全民爭利,國家便貧困,不能有歡樂。晉景公悅,聽從建議。
四月十三丁丑日,晉國遷都“新田”(今山西臨汾侯馬市)。
這裡必須要講明二個道理:一是河流朝宗大海,相當於活水源頭,使大地的血脈貫通。現代人熱衷修築大壩,在大地的血脈上,強行阻止;後果,就是污穢之物增多、民眾病痛增多;二是水生養殖都是圈養,並且是挖塘之養,不能在流通的江河之養,這是民眾病痛增加的一個大問題,這種來自古人講解的道理必須值得深思。
《擇國都》
養民厚地國基昌,活水源頭眾健康。
林礦山澤國之寶,帶民遠離衡財彰。
國家富庶眾驕傍,淺水貧地瘦弱藏。
千載悠悠叮囑唱,萬年不變大地綱。
辛丑年九月初九
原创文章,作者:紹興李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oofo.cc/culture/%e6%98%a5%e7%a7%8b-%e9%a2%a8%e9%9b%b2-%e4%b8%80%e7%99%be%e4%b8%83%e5%8d%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