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爆發的原因 被隱藏得太深 中國文化引爆文藝復興

14世紀開始,歐洲爆發文藝復興,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導言》中評價:“現代自然科學與整個近代史一樣,是從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算起。”其中,“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就是我們熟知的文藝復興時代。那麼,“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爆發的原因是什麼呢?

西方歷史書籍告訴我們,歐洲爆發文藝復興的根本原因,在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在需要,渴望打破宗教與封建社會的禁錮,於是資產階級發起了一場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復興的是曾經璀璨奪目的古希臘、羅馬古典藝術文化,故而這場新文化運動被稱為“文藝復興”。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除了四大發明,尤其是造紙術、印刷術奠定了文藝復興的基礎之外,中國藝術文化也對文藝復興運動影響深遠,乃至可以說中國文化引爆了文藝復興,只不過這一點西方主流歷史書中將之隱而不談!

首先,文藝復興為何爆發於馬可波羅訪華之後?

在1271年—1295年間,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旅華,回國之後寫了《馬可波羅遊記》,隨後不久影響歐洲的意大利文藝復興就拉開了序幕。為什麼?

13世紀,雖然遭受蒙古入侵,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歐洲社會,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但當時歐洲總體還處於宗教禁錮、封建雙重壓制之下,渴望打破這種禁錮與壓制的文化。

在這種情況下,《馬可波羅遊記》的出現,猶如打開了一道新世界的大門,讓西方看到了一個別樣的更先進、更寬容、更道德的文明。與此同時,中華文明璀璨奪目,的確擁有讓當時歐洲仰視與學習的資本。

學者邵志華在《中國美學精神對西方的影響》一書中,考證了大量資料後指出:《馬可·波羅遊記》實在更真切地給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創造了一個模範的文明世界,喚起了一部分歐洲人之美的與物質的生活之願望,給歐洲人以理想的黃金國。

顯然,馬可波羅遊記對西方社會的影響,就猶如近代西方文明的出現對中國的影響一樣,都是“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成為文藝復興的導火索,而不太可能是因為懷念古希臘、古羅馬藝術文化。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馬可波羅,在當時的絲綢之路上,還有不少商人、教士、旅行家等往來中西方,他們源源不斷也將大量中國藝術文化傳播到了西方。

其次,“歐洲繪畫之父”作品中為何存在中國元素?

喬托·迪·邦多納(約1267年~1337年,見上圖),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新畫風”的開創者,被稱為“歐洲繪畫之父”,開創的新畫風、新技法,一直被認為喬託的原創成就。

但在1935年,意大利學者普契納的《中國、意大利和文藝復興》一書中,論述了中國文化對文藝復興的影響:“惟有中國藝術,才可以被視為意大利14世紀藝術的最新表現形式之源。14世紀的意大利藝術中,出現了南宋畫家梁楷的‘簡筆人物畫法’畫技。”普契納指出,喬托深受中國繪畫的影響,比如強調輪廓線的技法、鳥、動物的題材。

在此之後,歐亞一些學者探討中國對文藝復興的影響。 1986年,日本學者田中英道的《光明來自東方—中國·日本對西洋美術的影響》一文中,對“中國繪畫對文藝復興初期的意大利繪畫所產生的全面影響”進行了更系統的論證。

事實上,這不是普契納、田中英道等無中生有,而是有著確切的證據。

比如,在喬託等前期文藝復興大師作品中,田中英道認為《東方三博士的禮拜》(見上圖)中的人物,其服裝緣飾採用了元朝“八思巴文字”作圖案;《基督的複活》中,士兵身穿東方風格的鎧甲。可以說,包括喬託在內的一批文藝復興前期畫家,他們作品的畫風、技法,不僅繼承於中國宋元,而且在一些細節上直接使用中國的文化元素。

第三,馬可波羅之後還有“馬可波羅”?

如果說喬託等人的作品中存在中國文化元素,是因為馬可波羅等傳播了中國文化,但元末明初的中國文化元素,也出現在文藝復興的作品中,反映的則是可能還有“鮮為人知的馬可波羅”。

著名翻譯家耿昇在《中國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一文中指出:意大利方濟各會大教堂的裝飾畫上,透露出了中國元末明初畫家王蒙的風格。然而,王蒙是元末明初之人,當時馬可波羅早已去世,他的作品如何傳到西方?

除此之外,國際哥特藝術的代表人物皮薩內洛(約1395—1455年)、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巨匠達·芬奇(1452—1519年)、意大利錫耶納早期的大畫家薩塞塔(卒於1450年左右)、佛羅倫薩畫派的代表戈佐利(1420—1497年)等等,他們的作品中或多或少都含有中國文化元素,甚至有些直接出現中國文物像。其中,耿昇認為達芬奇的《岩下聖母》和《聖安娜》等畫,明顯受中國風景畫的影響,乃至意大利那些“理想化的風景畫”明顯都模擬了中國畫的原形。

有一種猜測說,鄭和下西洋時,曾派一支分艦隊造訪了意大利,或許由此帶去了元末明初的中國文化元素!

到了文藝復興後期,隨著中西方交流得更為頻繁,利瑪竇等傳教士將大量中國文化傳入西方,受到中國的影響就更多了,筆者在此不再贅言。

從物質基礎上看,中國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印刷術,是文藝復興出現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沒有這個基礎,幾乎不可能存在文藝復興。

從繪畫作品上看,文藝復興前期、中期、後期的很多作品中,都含有中國文化元素,包括畫技、畫風、題材等。可以說,從文藝復興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國文化西傳的規模與歷史,遠超我們的現象。

雖然文藝復興的大師們,沒有將他們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如實記載下來,但作品會說話,透過文藝復興的作品,如今可以肯定中國文化對其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然而讓人遺憾的是,西方主流文化圈對此一直避而不談,如今國內講述文藝復興的書刊中,也鮮有探討這個問題。

最後值得深思的是,據說“文藝復興”是要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文藝,但尤其是前中期的大師們的作品中,卻使用了大量中國文化元素,乃至可以說中國文化推動文藝復興的進行,那麼他們所復興的到底是什麼文化?

參考資料:《耿昇:中國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等

原创文章,作者:歷史評談,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oofo.cc/culture/%e6%96%87%e8%97%9d%e5%be%a9%e8%88%88%e7%88%86%e7%99%bc%e7%9a%84%e5%8e%9f%e5%9b%a0-%e8%a2%ab%e9%9a%b1%e8%97%8f%e5%be%97%e5%a4%aa%e6%b7%b1-%e4%b8%ad%e5%9c%8b%e6%96%87%e5%8c%96%e5%bc%95%e7%88%86%e6%9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