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大家都知道賀蘭山是我國岩畫較集中的地區之一,而很多人不知道在我的家鄉靈武市也有岩畫。
破碎的岩畫(底部可見一小部分)
那是2016年11月份的一個充滿陽光的中午,我和同事白林驅車前往臨河下橋村,早聽說這裡的二道溝有岩畫,但一直沒有一睹它的芳容,我們有幸邀請到村民趙生龍做我們的嚮導,驅車前往二道溝,小車在二道溝緩慢行駛了二十多分鐘,在一處溝膛前停了下來,嚮導帶著我們向山體爬去。二道溝的山體就像西北的漢子,黑乎乎卻坦蕩盪,粗糙卻質樸,有種原始的野性美。在山的半坡處,我們發現了幾塊岩畫,我仔細觀察著眼前的這幾塊岩畫,彷彿就是在找尋一段被凝固在岩石上的歷史痕跡。在這些質地粗糙的石體上,由於年代的久遠,岩畫中大多數的畫面已趨漸模糊,很多都已經難辨完整圖案,但仔細查看,其中也有兩幅是保存比較完好的。畫面內容基本以動物為主,這是距今幾千年的游牧人的痕跡,其筆觸之細膩,技法之成熟,是遠古游牧民族留給靈武市的一段歷史悠久的草原文明,更是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留給了今天的人們。
二道溝岩畫除了長期風蝕、日曬、雨淋等自然因素破壞外,人為破壞最為嚴重。因為二道溝岩畫星羅棋佈於荒無人煙的溝坡,遊人不需要攀崖就能到達。早先當地村民也不知道這些“石書”是岩畫,許多容易移動的岩畫,早被附近村民採去,此後常有人驅車到二道溝盜撬岩畫,一些有價值的岩畫都被盜走。在半山樑上,有一塊岩畫被“剝了皮”,嚮導趙生龍說以前這塊石頭上刻有一群岩羊,十分精美,但現在已經不見了。在不遠處有兩塊刻著圍獵場面的巨石被砸得四分五裂,顯然這是偷盜者想剝離畫面,但石頭的紋理與畫面不平行,重錘之下,石頭震碎後被偷盜者丟棄了。還有一些遊人用利器在岩畫上隨意刻畫,使岩畫變得面目全非。如一幅反映原始部落生活的岩畫,空白處被人加刻了現代人物圖案,還署上現代人的名字,嚴重削弱了岩畫的觀賞和研究價值。此外,有一些“岩畫愛好者”用錯誤的方法在岩畫上打印拓片,致使畫面剝落,損壞嚴重。岩畫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應當受到人類的保護。願靈武二道溝岩畫這一彌足珍貴的文化藝術瑰寶,在寧夏民族文化寶庫中發出絢麗的色彩!
原创文章,作者:美麗靈武是家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oofo.cc/culture/%e6%96%87%e5%8c%96%e8%97%9d%e8%a1%93%e7%91%b0%e5%af%b6-%e9%9d%88%e6%ad%a6%e4%ba%8c%e9%81%93%e6%ba%9d%e5%b2%a9%e7%95%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