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文化週末版 八百年胡同槐花香 北京胡同的歷史文化

作者:關笑晶

自元大都建立,胡同就作為北京城市顯著特色之一,承載著北京地形地貌、景物、文物和民俗等歷史文化。北京的街巷多植槐樹,在胡同里生活的人,更是對古樸葳蕤的槐樹充滿感情。春末夏初,槐花又一次綻放在北京老城的大街小巷和民居小院。北京的胡同紮根於和諧統一的多元文化,綿延著革命先驅們開創的紅色文化。如今,北京胡同煥發著新時代的勃勃生機。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擁有3000年建城史和800年建都史的北京,是漢、契丹、蒙古、滿、回、藏等民族的世居之地。老城胡同中重疊保存著歷史上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大量文化遺存。

北京胡同內生活著不同語言、信仰和文化習俗的各民族同胞,他們長期比鄰而居、和諧自洽、里仁為美,成為各民族文化和諧共處的示範區。北京胡同也是民族語言文字的保留地。細品北京胡同的地名,有與中原尊儒傳統密切相關的“府學胡同”“成賢街”,有來自元代蒙文音譯得名的“褡褳胡同”(意為“長口袋”),也有清代首位滿族科舉狀元麻勒吉居所而命名的“麻狀元胡同”(今群力胡同)。如果你在北京宮殿、寺廟或壇廟內駐足,你會為立於大殿兩側潔白高大、龍鳳覆蓮的石碑吸引:與漢文碑文並列的,還有若干橫豎串聯、帶有圈點的陌生文字。這一瞬間,是你與北京多元文化脈絡的歷史對望。北京地區有漢文與滿、蒙、回、藏等民族文字合璧撰寫的碑刻達600餘通,數量居全國之首。這些散落在京城各處的碑刻,以多種文字印證了各民族不斷融合、日益靠攏,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不可分割一員的歷史過程。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內外交迫、飽受挫折中浴火重生。北京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孕育地、五四運動的爆發地、馬克思主義的引入地、中國共產黨的主要發源地,無數革命先輩英勇奮鬥的足跡,遍布北京的街頭巷尾,形成大量集中的革命歷史遺跡。看似尋常的一條條胡同,卻往往隱藏著中國革命先驅們的道道足印,保存了現代以來中華民族的不屈奮鬥歷程。

在雙碾胡同(今五四大街)的北大紅樓,北京共產黨小組和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趙家樓胡同有一段二十多米的殘垣,彷彿還能看到“五四”學生運動中熊熊燃燒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烈火。 1926年3月18日,在鐵獅子胡同(今張自忠路),北京人民為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在中國共產黨的組織下發動了英勇的鬥爭,遭反動政府殘酷鎮壓,他們用無畏的革命精神樹立起一塊萬古不變的無字碑。

1914年至1927年,紅色報刊作為傳播馬克思主義和黨的革命綱領的“利劍”,在北京飛速傳播。於北京胡同內創辦、主辦、印刷的重要紅色報刊達10餘種,占同期全國紅色報刊近30%。 1917年至1920年,《新青年》及《每週評論》的報稿、編稿地就在北池子箭桿胡同9號(今20號)。陳獨秀與同在北京的李大釗、魯迅、胡適等進步知識分子形成新文化運動的統一戰線,宣傳民主科學、提倡白話文、傳播馬克思主義,使發行量在1917年達到16000餘份的巔峰。在1918年宣武門外南橫街張文達祠,由王光祈、李大釗等7位進步人士共同署名成立“少年中國學會”為五四時期最有影響力的青年社團,其會刊《少年中國》雜誌在北京創刊。館址在前門外三眼井胡同(後遷至琉璃廠小沙土園)的《京報》以大膽揭露社會黑暗而著稱,前後共出版477期,在國內外產生巨大影響。

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在清末民初的動盪飄搖中吸引著無數悲國憂民、志同道合的社會英才,許多革命先驅都在北京胡同中生活過,留下了奮鬥和生活的印記。

近年來,經過統籌規劃、保護更新,新時代的北京胡同如同滿樹盛開的槐花,在古老的虯枝上伸展出喜人的春色。

槐花飄香時走進北京胡同,八百年來它聯結著歷史、當下與未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文化滋養牠包容和諧的精神內核,救亡圖存、追求光明的革命文化賦予它愛國忠誠的崇高品質,今天的北京胡同還在不斷地生長更新,呈現出新的時代風貌。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09日1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原创文章,作者:光明網,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oofo.cc/culture/%e5%85%89%e6%98%8e%e6%96%87%e5%8c%96%e9%80%b1%e6%9c%ab%e7%89%88-%e5%85%ab%e7%99%be%e5%b9%b4%e8%83%a1%e5%90%8c%e6%a7%90%e8%8a%b1%e9%a6%99-%e5%8c%97%e4%ba%ac%e8%83%a1%e5%90%8c%e7%9a%84%e6%ad%b7%e5%8f%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