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作者簡介】

陳來,1952年生於北京,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著有《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朱子哲學研究》《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傳統與現代:人文主義的視界》《東亞儒學九論》《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國學流變與傳統價值觀》等。

近代歷史學家就中國歷史文化的三大特徵問了三個問題:第一,地域遼闊,人口繁盛,先民何以開拓至此?第二,民族同化,世界少有,何以融合至此?第三,歷史長久,連綿不斷,何以延續至此?歷史學家說,從這三個特徵來看,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必然有一偉大的力量寓於其中。這個力量是什麼?近代歷史文化學者並沒有給出答案。今天我們可以明確回答:這個力量就是我們的中華民族和它所滋養的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它賦予了中華民族偉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我們今天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大力傳承發展中華文化,尤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擔當起中華民族生命發展的重大責任。

中華文化對於中華民族的意義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五千年中華文化體現的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精神標識,其中的核心觀念構成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其基本價值已積澱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傳承中華文化就是維繫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互為一體,離開了中華民族就不會有中華文化,同樣,離開了中華文化也就談不到中華民族。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特性,中華民族之所以為中華民族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沒有中華文化,中國人就不成其為中國人,中華民族就不成其為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精神品格與價值追求,支撐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和薪火相傳,今天仍然是而且未來必將也是我們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力量。中華文化的精神特質就是我們今天要大力弘揚的“中國精神”,弘揚中國精神,是凝聚中國力量、走穩中國道路的關鍵。

放到世界文明史中來看,中華民族創造的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具有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價值體系,獨特的民族色彩,獨特的歷史進程。其長期演化的過程造就了我們的文化認同,賦予了我們生命力和創造力,也決定了我們獨特的發展路徑。同時,中華文明的文化內涵又包含了超越時空、跨越國度的價值,對人類文明進步和人類共同價值作出了重大貢獻。今天,我們身上擔當著中華民族發展的責任,就必須保全它的生命營養,發揚它的精神信念。弘揚中華文化是持守文化發展的民族性、延續民族精神血脈的根本途徑,只有牢牢站穩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立場,才能從根本上認識中華文化的價值和意義。

中華文化對於當代中國的價值

中華文明的悠久傳承,是中國道路的深厚歷史淵源和現實基礎。弘揚中華文化,來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明確肯定了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沃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植根在中華文化之中,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淵源。以土與根、源與流來說明中華文化對於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礎意義,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中華文化發展長河的內在延伸。因此,中國特色不是外在於中華文化的歷史發展,而是中華文化自身發展的產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華文化有著內在的承接關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自覺地理解這種關係,自覺地以中華文化為其歷史源頭。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充沛的資源養分,充分吸收中華文化的營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更好成長發展,這是弘揚中華文化的直接現實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是一個全方位的社會建設過程,對於中華文化有著多方面的需求。首要的一點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建設與鞏固。今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業中,中華文化成為全中國14億多人民凝聚力的根本來源。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全國人民提供了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有了這些共同的文化價值才形成了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實現了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才有了民族凝聚力量的基礎。中華文化一貫倡導愛國主義的精神和群體高於個人的價值觀,倡導人民以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目標為目標,正因如此,中華民族才能團結一體,實現民族復興的宏偉大業。第二是社會的道德建設和價值觀建設。中華文化強調以德治國,以德化人,在歷史上形成了一套道德文化的完整體系。傳承發展這一道德文化體係是當代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和主體。中華文化的優良道德傳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和根系,不繼承弘揚中華文化的美德傳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立就沒有基礎,就不能形成當代中國的共同價值觀。第三是吸取歷史上治國理政的經驗智慧。中華文化的人文主義世界觀,使得它重視現實世界及其歷史的發展,重視從歷史成敗中總結經驗教訓,以形成正確的治國理念。中華民族歷久發展至今,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斷總結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作為治國理政的借鑒。今天我們面臨的治國理政的實際情況要比歷史上任何時代都更複雜,但中華文化積累的豐富經驗在許多基本方面對今天仍有重要的啟示。特別是中華文化提出的許多思想理念,如以民為本、天下為公,都可以與現代概念相銜接,而且仍然富有引領的意義。

總之,對中華文化的自覺傳承發展不僅是我們對中華民族發展所應承擔的天然使命,也同時是基於當代中國社會建設的實際需要。這裡對中華文化之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意義多說兩句。伴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轉型、市場經濟的活躍發展,同時也出現了社會價值觀嚴重迷失、道德水平下降、腐敗問題突出等現象,重建社會價值觀、道德觀的任務刻不容緩。中華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以仁孝誠信、禮義廉恥、忠恕中和為中心,穩定形成了一套價值體系,支配和影響了中國政治、法律、經濟、制度與政策施行,支撐了中國社會的倫理關係,主導了人民的行為活動和價值觀念,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心靈的向善向上。這一套體係是中華民族剛健不息、厚德載物精神的價值基礎和根源,亦即中華民族精神的價值內涵。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不息奮鬥的發展和這一套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密切相關,這些價值也構成了中國人之為中國人的基本屬性。中華民族之為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特有的生命力,無不來自這些價值及其實踐,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志士仁人的奮鬥都是這些價值的充分體現。這些價值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源泉。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係要求,既與古代社會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這就需要我們在進行思想文化傳承的時候注意創新,以適合時代的變化和要求。社會秩序和倫理價值的建立不能割斷歷史,也離不開傳統道德文化。在穩定人心方面,傳統文化所提供的生活規範、德行價值以及文化歸屬感,起著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幾千年來以人為本的傳統文化,在心靈穩定、精神向上、社會和諧方面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但是,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傳統的價值有些可以直接應用,有些則必須加以改造,並因應時代問題和需要,重新加以整理、概括,使之成為新的時代的核心價值。

中華文化對世界面臨難題的啟示

中華文化的當代意義不僅在於對中華民族生命發展具有重要性、對當代中國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性,從人類生活面臨的矛盾衝突也可進一步了解中華文化的價值所在和當代意義。當代人類生活面臨著五大衝突急需解決,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人與自我(心靈)、文明與文明的矛盾衝突,這些矛盾衝突有史以來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但現代性的展開加劇了這些矛盾,衝突日趨緊張,已經成為世界的難題。人們已經越來越認識到,僅靠西方現代性的價值是不可能解決這些矛盾、化解這些衝突的。有識之士把眼光轉向包括中華文明在內的其他文明。中華文化的“天人合一”,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有利於化解人與自然的緊張;“忠恕之道”秉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精神,有利於處理人與人的矛盾衝突;“和而不同”的態度有利於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群己合一”之道有利於解決個人與社會的矛盾。中華文化中有許多思想理念對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衝突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因此,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一個重要的目的是圍繞當今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讓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一起為人類提供所需要的精神指引。什麼是體現“中國”的方案?很明顯,就是用中華文化的理念智慧,結合中國的實踐,提出既合乎中國的具體實際又具有普遍意義的理念。我們只有全面總結中國歷史發展的豐富經驗,深入探尋中華文明的實踐智慧,認真體會中華文化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具有文明的自覺,才有可能真正提出面對人類難題的“中國方案”。這裡的“中國”是以五千年文明的文化積累為依托,離開了對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傳承發展,就不可能提出這樣的“中國方案”。傳承發展偉大的中華文明,用中華文明的智慧去和世界人民一起面對時代的挑戰,才能獲得世界人民的尊重,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文化智慧,讓中國對人類作出較大的貢獻。

中國哲學家馮友蘭曾經說:“在世界上,中國是文明古國之一。其他古國,現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國還繼續存在,不但繼續存在,而且還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中國是古而又新的國家。《詩經》上有句詩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舊邦新命,是現代中國的特點。我要把這個特點發揚起來。”“舊邦”就是有古老文化歷史的國家,“新命”就是其生命不斷更新發展。讓我們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 (陳來)

原创文章,作者:團結報黨派e家,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oofo.cc/culture/%e4%b8%ad%e8%8f%af%e6%96%87%e5%8c%96%e7%9a%84%e7%95%b6%e4%bb%a3%e5%83%b9%e5%80%bc%e8%88%87%e6%84%8f%e7%be%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