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是一代人的智慧結晶,我也曾想過手藝應該被商業化,和現代接軌,這樣後繼才有人,但是那真的是商業,不是文化。每個手藝的誕生和製作,都是有它的故事,在沒有電沒有科技的年代裡,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如果為了迎合現代人的口味,東改西改,那還是原來的手藝嗎?誕生和使用的背景和環境都不存在了。有些老手藝也許不能被商業應用,但是可以作為文化藝術表演。關於傳統文化的保留與傳揚,如何才能原汁原味,如何更快被大眾接受,我們還在尋找一些有趣的角度,來吸引後人的學習和繼承。
1.鋦匠:手藝是對手藝人而言掙錢養家的技能。一項手藝收否會失傳,取決於有沒有市場需求。只要這項手藝的產品或者有人願意花錢購買那自然有人願意去學習,它也會繼續得到傳承。些手藝雖然瀕臨失傳。但這些手藝有著較高的藝術價值(這也意味著經濟價值),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護和傳承,在較長的一段時間裡不會徹底消失。真正會失傳的是那些在既當今社會沒有經濟意義的手藝,比如這項手藝:鋦匠那年在村里的老宅我看到了一口缸,它是這樣子的我瞬間就震驚了。這是怎麼回事?缸上怎麼可能釘釘子!我媽解釋說,這缸是鋦過的,“鋦”是一項專門修理破損陶瓷器的手藝,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的出處就在於此。鋦碗,是把瓷器、陶器、器皿等破裂的地方鋦合在一起,這門手藝已有上千年曆史。
2.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五色獅.五色獅,又稱五色獅燈、五色獅燈舞、碣石五色獅;相傳在明洪武年間碣石衛城舞“五色獅燈舞”就已有之,並逐漸成為碣石鎮最富有地方特色、群眾喜聞樂見、歷史最悠久的漢族民間傳統娛樂節目之一。威武雄壯的“五色獅燈舞”既融洽了外地舞獅特點,又獨具地方特色,形成了突出當地民俗的漢族傳統舞蹈。
3.定州的鰲山燈,以前每年元宵節期間都舉辦,現在斷了三十多年了,記憶也沒人會了。鰲山燈的特點是燈火都是活動的(不是人手控),變化的,而且還是連環故事性的,小時聽爸爸說過,他說他看過,但我一直以為是傳說,或者是我爸爸誇大了,直到後來知道鰲山燈申請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跟我爸爸說的八九不離十,才知道我爸說的是真的!
4.廚藝:我爺爺是一個老廚師,建國後在國營飯店工作,紅案白案都做過,從小爺爺就給我弄東西吃,不管是什麼樣的食材,他勇能做出非常好吃的美味。現在很多廚師,對食材要求那麼高,才能做出那麼些東西,我爺爺拿著吃剩下的肉末和粉絲就能做出好吃到哭的包子,現在的人都覺得做廚師沒出息,小孩子好好唸書才對,所以我伯伯和我爸都不許進廚房,只有二姑媽跟著爺爺學過兩手,就這樣,二姑媽做的糖醋排骨,我沒見過任何飯店做出來的有她的好吃。爺爺去世後,那些手藝也就永遠消失了。相信有很多很多的老師傅都是這樣,不再把手藝傳下去,我們中國最美好的美食文化就這樣慢慢流失。廚師學校裡那些為了適應市場而學習廚藝的廚師,能跟從懂事起就在廚房打下手,學到三十四十歲才出師的老師傅比麼?所以一直不愛吃飯店,有時候還會吐槽,這麼難吃的菜,還能拿出來賣?出生在中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幸福的。因為中國是世界上美食歷史最悠久最發達的國家。可很多很多很多的傳統美食,我們都吃不到了。對一個吃貨來說,這是最大的遺憾。
5.花燭提起中國傳統婚俗,自然少不了“洞房花燭夜”的花燭。龍鳳花燭綜合了蠟質藝術與剪紙藝術,製作工序複雜。製作花燭的工具主要有炭爐、鐵釬、瓷盅、模具等。先要用炭爐把蠟油完全融化,將浸濕後的木質模具,粘上蠟油,再迅速在水里冷卻,沾到製作的底盤上。雖說龍鳳花燭很是精美、漂亮,寓意也美好吉樣,可如今,隨著婚禮形式的西洋化,使用龍鳳花燭的人越來越少,會這門手藝的人也越來越少。這些模具都有了近百年的歷史,卻遲遲找不到新主人。
\\u200b
6魚鰾做避孕套,這個經典手藝現在應該沒人會做了吧~~
原创文章,作者:鴨梨說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oofo.cc/culture/%e4%b8%ad%e8%8f%af%e5%85%ad%e5%a4%a7%e6%96%87%e5%8c%96%e7%9a%84%e7%91%b0%e5%af%b6-%e5%b0%87%e8%a6%81%e5%a4%b1%e5%82%b3%e7%9a%84%e4%b8%ad%e5%9c%8b%e6%b0%91%e9%96%93%e7%b6%93%e5%85%b8%e8%80%81%e6%89%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