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觀影價值多

來源:【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

在觀影中成長

在中國電影百年的歷史長河中,那些優秀的影片成為幾代人成長中的精神滋養。我們發現,在“雙減”政策背景下的第一個暑假,不少家長用觀影的方式陪伴孩子。

親子觀影價值多

01

音畫世界裡的家庭教育密碼

“媽媽,這週我們要看什麼電影?”還沒到週末呢,我們家的姐弟倆就已經按捺不住要提前安排週末電影院的影片了!從兒子五歲左右,我們家就安排了一個家庭活動——“週末電影院”——每週五或週六全家一起觀看一部影片。若一晚意猶未盡,有時還會接著再安排一晚。在兩年多的“週末影院”家庭觀影活動中,作為教育工作者,我也在感受著親子電影對孩子成長的教育力量。

充分實現高質量的親子陪伴。都說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但身在心不在的“應付式”陪伴有時比不陪伴反而帶來更大傷害。比如,家長一邊看孩子一邊刷手機,身體陪著孩子,心裡想著工作……

類似這樣的“應付式”親子陪伴在當下並不少見,這樣“有身無心”的陪伴對孩子而言並沒有多大的意義。只有與孩子產生心靈和情感上共鳴的陪伴才是高質量的親子陪伴,而親子觀影是實現高質量親子陪伴中較為簡單的方法。

每次週末電影院的時候,我們調暗屋裡的燈光,各自調整一個舒服的坐姿,每人準備一杯飲品,身心放鬆地觀看我們提前挑選好的影片。觀影過程中,一家人或是哈哈大笑或是感動啜泣或是為主人公提心吊膽……不管怎樣,同樣的情愫在親人之間湧動,父母與孩子在同一時刻產生了情感上的同頻共振。觀影之後,父母與孩子一起分享觀影感受,則是更進一步的情感交流。例如,第一次看完《瑪蒂爾達》後,弟弟興奮地說:“媽媽,我也想像瑪蒂爾達一樣有超能力,這樣我就能打敗像校長一樣的大壞蛋了!”我逗他說:“那你得跟她一樣愛看書才行呀!”(這部經典的影片姐弟倆之後又刷了兩遍)看完《殺死一隻知更鳥》後,我和女兒一起熱烈地討論法庭辯論的精彩片段,感慨被打死的羅賓遜(原著名湯姆)有多麼可憐和冤枉,讚歎為他辯護的父親芬奇(原著名阿迪克斯)是多麼的睿智和勇敢,女兒說她將來想做一名律師。

觀影后的這種即時交流有助於親子之間進一步的情感和思想溝通,可以說是更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生成和積累親子溝通的語言密碼。良好的親子溝通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基礎,家長們會發現,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越來越少,嚴重的會發展到孩子拒絕與父母溝通和交流的程度。一方面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更多地喜歡與同齡人交流和溝通,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親子之間共同的語言和話題越來越少了,而親子觀影不但能持續創造親子之間共同的話題,還能不斷生成和積累親子溝通的語言密碼。比如,有一個週末,我帶姐弟倆一起觀看了電影《哪吒》。有天晚上,姐弟倆在家打鬧不止,雞飛狗跳一般,我被他倆吵得頭大又頭疼,忍不住對他倆發了幾次火。熄燈前,姐姐懦懦地問我:“媽媽,你還愛我們嗎?”我佯裝生氣地說:“不愛了!我都被你倆吵得頭昏腦漲,像哪吒一樣六親不認了,沒拿槍戳你們的屁股就不錯啦!”躺在床上的姐弟倆一下子哈哈大笑,女兒糾正我道:“那個叫火焰槍!”一晚上的不愉快就這樣在臨睡前消解了……

如果沒有共同的觀影經歷,這些語言密碼是很難被外人理解和明白的,比如最近姐弟倆在聊的“伏地魔”“除你武器”“阿瓦達索命”(姐弟倆戲稱阿瓦達啃大瓜)……已經無形中把我拒之門外了,因為這是他倆一起看過的《哈利·波特》裡的人物和咒語,我當時沒有參與。

潤物無聲的真善美價值引領。家庭教育最重要的責任就是要對孩子進行價值觀的引領和塑造,而價值觀的形成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看過的、聽過的、感受過的所有,並不是家長嘮嘮叨叨的說教和所謂的“講道理”就能夠實現的。正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電影作為一種集畫面、聲音、人物形象、故事情節於一體的藝術形式,是對兒童進行價值觀引領和塑造的非常好的載體。比如姐弟倆都比較喜歡的德國影片《海蒂和爺爺》,改編自瑞士兒童文學家約翰娜·斯比麗的長篇小說《海蒂》,講述的是自幼失去雙親的海蒂,被姨媽送去投靠住在阿爾卑斯山上的爺爺,但爺爺性情古怪,獨自住在山區的木屋中,跟當地的村民也長期不合,當海蒂來到爺爺家後,她的純真、善良和樂觀終於融化了爺爺那顆冰冷的心。後來,海蒂被迫離開爺爺,被送到法蘭克福當一位不能走路的富家小姐姐克拉拉的童年玩伴,真誠、善良又愛微笑的海蒂幫助克拉拉走出了陰影,兩人很快成為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這部影片故事情節感人,其中的很多自然風光鏡頭也給人以非常美的視覺體驗。特別是影片最後,孱弱的克拉拉在阿爾卑斯山優美的風景中和海蒂的鼓勵下勇敢地站起來邁開腳步的時候,孩子們會在那一刻充分感受到人性的善良和大自然的力量。現在的孩子們看起來好像什麼都不缺了,但離大自然卻越來越遠了,那次看完影片後正好趕上中秋假期,帶姐弟倆去了郊區的一個農莊,弟弟爬到院子裡的一個小土坡後模仿海蒂在山上張開雙臂的樣子興奮地喊道:“媽媽!我現在就像海蒂一樣了!”我高興地附和道:“真的呢!我還看到更高的山了!”內心卻哭笑不得,人家海蒂爬的可是阿爾卑斯山啊!雖然山不一樣,但大自然帶給孩子們的快樂卻是一樣的!

可以說,所有的中外優秀兒童影片都在傳遞著人類美好的情感和品德,《小兵張嘎》中嘎子對付日寇的機智和勇敢、《小鞋子》中哥哥為給妹妹贏得一雙鞋子努力想獲得第二名的堅定和隱忍、《夏日友晴天》中兩個小海怪盧卡和阿爾貝託的患難友情、《伴你高飛》中愛米與雁群的相互依戀和信任……這些經典兒童影片傳遞的真善美都會潤物無聲地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一顆顆美好的種子,最終會在某個成熟的時刻發芽開花並結果。

02

親子觀影溫馨提示

親子觀影有著如此重要的家庭教育價值和意義,也並不是說我們每週帶著孩子看就行了。家長在帶孩子共同觀看影片的時候也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嚴把選片關。不是所有的影片都適合親子觀看的,尤其是在我國現在還沒有進行電影分級的情況下,家長在帶孩子觀看影片之前需要做一定的功課,了解影片的主要內容、情節以及是否適合自己孩子的年齡等。影片作為重要的精神食糧,選擇不慎會影響孩子精神發育的狀況。因此,建議家長選擇影片的時候,在尊重兒童意願的基礎上要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嚴格的把關。

第二,不為兒童佈置任務。有些家長習慣讓孩子看完一部影片後寫一篇觀後感,覺得如果不寫就白看了。其實,讓孩子帶著任務去觀看影片,孩子的觀影興趣和積極性就會大打折扣,而不帶任務的輕鬆觀影,觀影結束後親子之間高質量的談話和交流比一篇絞盡腦汁的觀後感更具價值和意義。需要注意的是,觀影后的親子交流需要避免生硬地詢問孩子:“你看完有什麼感受啊?你受到了哪些啟發啊?”而是要仔細觀察和體會孩子看完影片後的情感變化,找准切入點疏導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把心中的所思所想全部表達出來。如此,足矣。

第三,觀影與閱讀相互促進。很多優秀的兒童影片是由原著改編的,比如英國奇幻文學作家羅爾德·達爾的系列作品基本被改編為了經典的影片,《瑪蒂爾達》《圓夢巨人》《狐狸爸爸》……觀看這些影片的時候,姐姐經常會說這跟原文裡的哪兒哪兒不一樣,我就會趁機說:“哎呀,我們都沒看過原著,後面的情節你都比我們先知道一步了,千萬不要給我們劇透哦!”如此一來,姐姐的閱讀興致就更濃厚了。如果是先看了影片,我會跟他們說:“一般來說,原著的內容比電影還精彩呢,我給你們買原著來看怎麼樣?”電影是一種廣義上的音畫閱讀,能夠拓展平時文字閱讀的單向空間,反過來,音畫閱讀引起的興趣也能進一步促進深入的文字閱讀,兩者是相互促進的。因此,建議家長們在帶孩子親子觀影的時候可以適當側重選擇有原著的影片,引導孩子深度閱讀。

總之,音畫世界裡蘊含的家庭教育密碼可能遠不止上面談到的這些,需要我們家長帶著孩子們進一步去體會和發掘,相信每位家長都能帶孩子在親子觀影中挖到屬於自己的密碼寶藏。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師範學院)

責編:張惠娟

製作:週琬琦

審核:賀春蘭

本文來自【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原创文章,作者: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oofo.cc/baby/%e8%a6%aa%e5%ad%90%e8%a7%80%e5%bd%b1%e5%83%b9%e5%80%bc%e5%a4%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