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六歲之前形成個體核心人格,奠定一個人一生髮展的底色。此時,家庭教育為主,主要影響方式是親子交流方式與氛圍。平等親和抱持的家庭成長環境,是孩子的能量和精神動力源泉,遠遠超越物質條件的力量。反之,冷漠、專制甚至是暴力的家庭環境會使孩子成長遭遇各種挫折,甚至形成扭曲人格。所以家長需要在養育子女過程中,與孩子同步學習成長。不斷完善自身的人格,學習如何當好家長,了解並合理滿足孩子健康成長的需求。
家長既要滿足孩子需求,也要適時提出引領性要求。
教育是互動影響過程。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對幼兒園時期的兒童和其父母研究表明,家庭教養方式影響孩子人格特質。在孩子之後成長中,民主平等的氛圍更有利於孩子獨立健康人格和創造性的發展發揮。
“權威型”家庭,家長高要求,同樣對待孩子的需要也能高度滿足,提出要求,耐心傾聽理解,主動關愛孩子,達到高水平平衡,孩子形成自信,合作,積極樂觀,善於社交的良好人格。如河北滄州2017年高考理科狀元龐眾望,2021年清華本科畢業後直接攻本校博士,他是貧病家庭中,親人用樂觀與堅強培育出的自強之花。
“專制型”,家長高要求,對孩子需求卻是低反應,少滿足。用自己的標準要求孩子,不足接受孩子的反饋,要求孩子服從,很少鼓勵表揚。這樣專制環境下,孩子容易形成對抗、自卑、焦慮、退縮等不良人格特徵。而這些問題中家長往往強勢而不自知,沒有把孩子作為平等的個體對待,壓抑的環境中,讓孩子倍感痛苦。有一位中學生,面對父母要求上這樣那樣輔導班時,喊出了,“我太累了,為什麼我的什麼事都要聽你們的”,之後絕望輕生自盡。這樣的悲劇是需要我們每一位家長深思而引以為戒的。生命之花,需要陽光、空氣,水和適合的土壤,同時也有其自然的生長規律,作為家長尊重生命,遵循規律。請從孩子需要而非“我以為”出發。
“溺愛型”,低要求,高反應。特別是一些隔輩養育中,養育者對孩子充滿關愛和期待,無條件無原則滿足孩子需求,甚至替代做孩子該做的事,卻很少提出要求。這樣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會形成依賴、任性、幼稚、自私、做事缺乏耐心等特徵。影響孩子認知思維和創新能力發展。 “嬌兒出廢子”是古訓,也符合人的發展規律,知行合一,實踐檢驗,如果家長溺愛,替孩子做的事情過多,就是剝奪了孩子自身實踐成長的機會。 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勞動課成為中小學必修課。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是建設者必備素質之一。家長,請放手,多給孩子探索成長的機會。
“忽視型”,“低要求,低反應”,對孩子漠不關心,這類孩子消極冷漠,自控能力差。
父母是孩子人格的主要影響者。尊重民主平等的氛圍更有利於孩子獨立健康人格和創造性的發展發揮。批評表揚都該有,只是要及時,具體,態度真誠。教孩子掌握好開心思維十法,遇到事情積極思維,助力健康人格發展。
我們心懷理想,努力追求,但不苛求完美。對理想的追求中完善人格,奉獻社會,體現人生價值。 (2022年9月25日)
原创文章,作者:知行合一陽光心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oofo.cc/baby/%e8%a6%aa%e5%ad%90%e8%89%af%e6%80%a7%e4%ba%92%e5%8b%95-%e5%ad%a9%e5%ad%90%e5%81%a5%e5%ba%b7%e6%88%90%e9%95%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