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多說半小時 廢話 親子關係不會差

“線上教學”接連著“暑假”,離開校園生活那麼久的孩子們,重返學校之後還好嗎?

孩子們的心理年齡似乎變小了,敏感任性、脾氣暴躁、不愛走出家門、害怕與人交流……

第一教育請心理專家為家長出招,一起幫助孩子們“性格重塑”。

專家名片

任麗杰 心理學博士

上海海關學院副教授

上海市心理學會青春期與性心理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北京生命教育促進會生命教育工作室負責人

青春期是孩子從青少年轉變為成人的關鍵期,也是讓不少家長最為頭痛的階段。

遇上青春期,怎樣正確地引導孩子?從事心理諮詢17年的心理學博士、上海海關學院副教授任麗杰坦言,也許每天多說半小時“廢話”,親子關係不會差。

“看見”“省心”的孩子

任麗杰坦言,很多出現抑鬱、焦慮症狀的大學生,多是平日里成績優異的孩子,是能讓父母“省心”的“好”孩子。

為何已然十分優秀的孩子,卻抑鬱了呢?作為父母,唯有真正地“看見”孩子,才能讓孩子真正“省心”。

抑鬱的孩子最突出的表現是自我認同度不高。

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低,源於絕大部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評價較為單一。

由於學業成績始終是評判學生是否優秀的核心標準,學生在求學過程中一直在被考核、被評價,他們也習慣於將自尊與自信建立在官方認證的“優秀學生”之下。

當進入更大的平台之後,人才濟濟之下,競爭便更加激烈。大部分孩子在比較中敗下陣來,他們藉以安身立命的“優秀”似乎也不復存在。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身心打擊。

作為家長,我們應建立起多元評價的意識,幫孩子在學業成績以外,也能獲得成就感。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且隨他們自由地去發展。

當他小有成果之時,積極地誇獎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被認可與被肯定。若能在更多的事物上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生命的價值感便會更加豐富,孩子也更容易建立起對自己的信心與認同。

於家長而言,這也能避免因成績而一葉障目,真正地“看見”孩子。

用責任的壓力,拉住孩子

心理學專家徐凱文曾在2017年提到“空心病”這一概念。患有“空心病”的孩子心態壓抑、消沉,他們不會主動放棄生命,但認為活著沒有意義。

任麗杰認為,這類孩子缺失了內心超我的部分,與外部世界的聯結非常微弱。當孩子缺少與外部世界的聯結時,便無從知曉奮鬥與生命的意義。

對孩子來說,家庭是他接觸到的第一個外部世界。因此,預防“空心病”,首先要加強孩子與家庭的聯結,而這種聯結應首先要從承擔責任開始。

正所謂“成才”先“成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教會孩子“如何做人”應該被排在“如何學習”之前。

家長要讓孩子知道家庭的真實情況,比如家庭的經濟條件、父母的工作狀況等。

讓孩子在了解真實情況後,會感覺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負起自己作為家庭一員的責任。如若不然,孩子會習慣性地接受饋贈,忘了自己也應該回饋父母。

也許家長會擔心,孩子知道現實之後是否會壓力太大。但其實,孩子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堅強,完全具備接受現實、承擔責任的能力。

數據顯示,中年人雖背負著比青少年和老年人都要大的壓力,但自殺率卻遠低於後二者。正是因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肩上承擔著整個家庭的責任,所以不能輕易地放棄生命。

對孩子而言亦是如此,賦予孩子責任,不僅是促使他們努力生活的動力,更是防止孩子陷入思想誤區的拉力。

每天半小時“廢話”,親子關係不會差

青春期是孩子從兒童轉變為成人的關鍵階段。對很多家長來說,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總是顯得十分“叛逆”。

其實,這個階段的孩子正經歷著身心的巨大變化:由於體內激素的改變,孩子變得情緒化;由於個人思想的日漸成熟,當與父母意見相左時,他開始表達自己的訴求。

因此,青春期的孩子表現出了帶有力量的反抗。這並非孩子有意地去背離父母,而是他們在彰顯自己作為獨立個體的力量。

在這個關鍵期,家長首先要做好準備去理解並接受孩子的成長。其次,為了更好地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我們需要在家裡建立起合適的溝通渠道。

對此,任麗杰給的建議是每天一定要說一些“廢話”。

所謂“廢話”,可以是家長里短的閒聊八卦,也可以是孩子在學校裡的所見所聞。假如每天都能有半個小時的閒聊時間,說些無關痛癢的“廢話”,孩子會更願意與家長溝通。雙向的溝通無礙之後,親子關係便必定不會太差。

在此,任麗杰特別提醒:千萬不要把這半個小時誤用為“領導談話”。

家長們最愛問的那些問題:考得怎麼樣?作業寫完了嗎?對孩子來說,這些無異於領導考核,句句都在監督與指責。如果面對父母就像面對領導,又何來坦誠相待的溝通交流呢?

與電子產品搶孩子?不妖魔,有規則

許多家長都會面臨另一大難題:如何與電子產品搶孩子?

從任麗杰的角度看來,首先,不能妖魔化電子產品。在當今信息化時代,電子產品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重要通道。

如果孩子只會學習,卻不懂得如何使用電子產品,那便是與時代脫節。即使能憑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勁頭考上名校,在將來的學習生活中也會遇到很大的麻煩。

其次,需要製定規則。適當的電子娛樂是需要的,但也應有時間上的限制。只要家長能溫柔地與孩子平等協商,雙方定能和諧地達成一致。

再者,要創設線下的社交條件,豐富孩子的生活。有些孩子沉迷於電子遊戲,也許只是喜歡游戲的社交屬性。一方面,遊戲具備及時反饋機制,能夠給予孩子現實生活中少有的認可與鼓勵。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的社交方式逐漸由線下轉為線上,遊戲更是孩子與朋友進行社交往來的媒介。

父母想把孩子的注意力從遊戲等電子產品中釋放出來,就需要有意識地去豐富孩子的生活。例如共同觀影、一起閱讀,條件允許下開展家庭戶外活動、陪同孩子一起去旅行等。

或是聚集孩子的兄弟姐妹、同學朋友,為孩子創設有趣的線下社交環境,以承載孩子的時間與精力,替代遊戲帶給孩子的短暫歡娛。

家庭是滋養孩子的土壤,父母是孩子成長中的伙伴。我們應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給到正確的指引和教導。

只有溝通到位,施教得當,小樹苗才能不被蛀蟲侵蝕,健健康康地茁壯成長。

任麗杰送給所有家長一句話:孩子是來幫助父母修行的,既已為人父母,雙向的陪伴和共同的成長,才是最好的教育。

撰稿:白羽 實習生 葉蒨茜

原创文章,作者:上觀新聞,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oofo.cc/baby/%e6%af%8f%e5%a4%a9%e5%a4%9a%e8%aa%aa%e5%8d%8a%e5%b0%8f%e6%99%82-%e5%bb%a2%e8%a9%b1-%e8%a6%aa%e5%ad%90%e9%97%9c%e4%bf%82%e4%b8%8d%e6%9c%83%e5%b7%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