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微博讓人細思極恐。
浙江杭州的劉先生,把自己的兒子仍在了路邊,結果兒子真的丟了。
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的父親,匆忙地跑到派出所報了警。幸運的是,在民警的幫助下,一個多小時候,孩子被找到了,有驚無險。
根據父親回憶,發現兒子丟了,他和老伴竭力尋找,邊走邊喊叫兒子的名字。
而民警也提醒到:“你都不要他了,喊他有什麼用。”
父親低頭不說話。
視頻中,聽著父親焦急的聲音,能感覺的出來,他是愛孩子的。
但為什麼做出這樣的行為?
據了解,孩子在學校讀書不認真,他曾多次教育,但孩子卻不聽,行為上也沒有改變。這天也是這樣,一時生氣,他就把兒子扔在了路邊,以此作為對兒子的懲罰。
然而這樣的懲罰有效果嗎?它不過是父親宣洩情緒的出口,沒有教育作用。
網友也評論到:“要改變熊孩子,先從不做熊大人開始。”
其實,沒有任何人想成為熊父母,只是他們不知道怎樣做更好。
他們不知道,為什麼孩子不聽話,總惹他們生氣,就算教育了也沒有用。
著名作家李子勳說:“親子關係大於親子教育。”
這句話提醒我們,當父母與孩子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時,教育才有效。
1.親子關係是親子教育的基礎
身為父母的你們,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作業困難戶——“每次看他寫作業都能把我急死,磨磨蹭蹭的,寫出來的還歪歪扭扭、錯誤百出。說多少遍都不管用!”
小哭包——“我家孩子特別愛哭,只要別人說他一句,就能哭上半個小時。你還不能哄,一哄哭的更厲害!”
又或是
孩子跟我不親——“我們家孩子只跟姥姥親,跟我不親,我才是他親媽啊。每次看到我跑的賊快,我有那麼可怕嗎?”
也許,你每次都出於愛,去關懷、去幫助孩子,但是孩子似乎都不太領情:
你越是嘮叨,我越是煩,我就越做不好;
總說我哭,那我就哭給你看;
我不想靠近你,誰讓你總是對我發脾氣。
曾經讀到一本書裡說:“要獲得孩子心甘情願的合作,我們需要先贏得孩子的心。”
孩子做作業困難,我們越需要放手。
“我相信你能夠做好你自己的事,而當你需要幫助,我也會在你的旁邊。”這既表達了你的信任,又給孩子自主的空間。
孩子哭,最抗拒的就是“貼標籤”,而最需要的是理解與接納。
“你哭了,一定很傷心吧,和我說一說,讓我幫助你。”當你能和孩子共情時,孩子往往能夠停止不恰當的行為。
孩子不靠近你,其實是怕你。
“你不想媽媽靠近你,是不是你害怕媽媽發脾氣?媽媽會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
當你學會管理情緒,也在給孩子一個和諧安全的家庭氛圍。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當孩子感到被愛、被信任時,奇蹟不久就會出現在你眼前。”
親子關係是親子教育的基礎。
當你學會管理情緒,用信任、共情來拉近和孩子的關係時,孩子才會聽從你的教育,做出恰當的行為。
2.高質量的親子關係是孩子的福氣
著名發展心理學家約翰·彼得說:照顧與被照顧在互動中,會逐漸形成穩定的依戀關係。
不安全依戀的個體,認為外界不可靠,沒辦法很好適應環境,產生自卑心理。
就像有位家長反映:孩子經常在學校跟老師對著幹,還撒謊、逃學,家長經常被老師叫去學校。但不管家長怎麼說,孩子都不聽,打、罵都不管用。
在這樣的親子關係中,孩子不知所措,家長更是焦慮。
安全依戀的個體,則能感受到周圍是可靠的,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對周圍世界產生積極美好的感受。
高質量的親子關係就是孩子對你的安全依戀。
在這樣的關係中:
他不怕犯錯誤,在一次次試錯中,他還保持著探索欲;
他不用迴避自己的消極情緒,也懂得為自身情緒負責;
他能去愛別人,也學會了真正的自尊自愛。
心理學研究發現,童年期的親子關係,尤其是孩子與主要撫養者的依戀關係,對個體終身的學習能力、態度、家庭和事業等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甚至會產生代際傳遞。
童年期 的關係決定成年後的親子關係。
一個高質量的親子關係,是孩子成長的福氣,也是父母給孩子未來最好的禮物。
張琳琳說:“父母是一個無法提前上崗的職業,並且沒有退出重來的機會。”
它提醒我們,需要為教育孩子做好準備,為培養高質量的親子關係而學習。
原创文章,作者:普華文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oofo.cc/baby/%e5%ad%a9%e5%ad%90%e4%b8%8d%e8%81%bd%e8%a9%b1-%e6%80%8e%e9%ba%bc%e6%95%99%e8%82%b2%e9%83%bd%e6%b2%92%e7%94%a8-%e5%85%b6%e5%af%a6-%e8%a6%aa%e5%ad%90%e9%97%9c%e4%bf%82%e5%a4%a7%e6%96%bc%e4%b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