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遇到困難就抱怨 放棄 3個實驗幫你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

很多父母,苦惱孩子受挫力差,做事三分鐘熱度,一遇困難就放棄,無法堅持。比如:

拼圖拼不好,就煩躁發脾氣,甩手不做了;

寫作業遇到不會的,不思考,直接求助父母;

練鋼琴,興趣過後,就不想練習,直接放棄;

……

為何一遇到困難孩子就退縮放棄,而不是迎難而上呢?如何培養做事有熱情,有毅力的孩子呢?

也許,我們能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做的三項研究中找到答案。

01.

賓大通過一個歷經三十多年的研究,發現在挫折與困難面前,決定一個人成敗與否的關鍵在於其抗挫力,也就是一個人應對挫折,以及從挫折中復原的能力。

孩子一生不可能順風順水,不遇任何挫折。正如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挫折未必總是壞的,關鍵在於對待挫折的態度。”

因此,為人父母,無需如“直升機”抑或“掃雪機”一般,時時關注孩子,處處幫他清除障礙,而應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挫折,從而提高抗挫力。

研究表明,當孩子陷入困境,父母的關注點應該是情緒,而非事件。

比如,孩子因拼圖不成功而發脾氣,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幫他釐清當下的情緒是沮喪、失望,還是生氣、憤怒……教孩子認識負面情緒,就是試圖在源頭上解決這個問題。

接著,父母不是試圖消除這些負面情緒,而是表達理解和接納。父母眼中不重要抑或簡單的事,對孩子而言也許恰是重要或困難的。同理,相比安慰、質疑、指責,理解和接納更容易讓孩子恢復平靜。

最後,父母可以通過搭“腳手架”的方式,幫助孩子一步步完成任務。比如和孩子一起拆解任務,降低難度,讓孩子循序漸進,步步深入,最終完成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能力和信心,都得到了提升。而能力和信心,則是抗挫力的兩個重要支柱。

02.

賓大網紅教授安杰拉·達克沃思在其暢銷書《堅毅》中指出:“遇到挫折,能否堅持不懈,堅毅力比智商、情商、自控力更關鍵。”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堅毅力呢?

安杰拉教授認為:是否有堅毅力,關鍵是找到一個“對”的興趣。父母可以讓孩子嘗試各種愛好,但是不應同意他們很快放棄。只有孩子經歷了無聊,也選擇了堅持,仍然不認為這是“對”的興趣,才可放棄。

培養堅毅力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目標感。

大家熟悉的泥水匠的故事中,三個泥水匠,被問及“在做什麼”的問題。第一個回答“砌磚”,第二個說“蓋一座教堂”,第三個則是“建造上帝之屋”。十年後,第一個失業,第二個依然是泥水匠,而第三個卻成了一名優秀的建築師。

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增大所做事情的價值,將其同為他人、為社會做貢獻的目標相結合。一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孩子,一定比學習僅為謀得一份好工作的孩子,更能忍受學習中的枯燥和困難。

03.

第三個要介紹的,是賓大的最新研究,今年1月份剛發表。

賓大用了近4年的時間,研究哪種教養方式更能幫助低齡孩子在遇挫時堅持下去。

其中有一個實驗,讓34名4-8歲的孩子完成拼圖任務,父母在旁觀看。實驗結束後,根據父母在孩子拼圖遇到困難時的表現,將教養方式分成六大類:鼓勵型、直接指導型、間接指導型、教學式提問型、接管型、放棄型。

大家可以猜一下,哪種類型的孩子,更容易放棄呢?

結果表明,“接管型”父母的孩子,毅力最差,且父母愛接管的程度和孩子毅力呈絕對的負相關。也就是說,父母越愛干涉代勞,孩子越容易放棄。

以輔導作業為例。若父母一直守在旁邊,隨問隨答、遇難就幫、見錯必糾。最後的結果,是孩子很難獨自寫完作業。

那麼,怎樣陪孩子寫作業,才能幫助其增強毅力呢?

比如,當孩子遇到難題時,父母不著急提供幫助,而是讓他先完成其他題目,這樣可以避免其養成一有困難就求助的習慣。即使輔導其不會的題目時,父母也非直接告知答案,而是多提問,多引導,讓孩子最終靠自己的努力得到答案。

孩子的一生,無法避免挫折和困難。父母只有接納孩子遇挫時的負面情緒,並給予他們獨立探索的機會,才能幫助他們提升挑戰困難的信心、愈挫愈勇的堅毅,以及積極樂觀的心態。

原创文章,作者:兒科醫生鮑秀蘭,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oofo.cc/baby/%e4%b8%80%e9%81%87%e5%88%b0%e5%9b%b0%e9%9b%a3%e5%b0%b1%e6%8a%b1%e6%80%a8-%e6%94%be%e6%a3%84-3%e5%80%8b%e5%af%a6%e9%a9%97%e5%b9%ab%e4%bd%a0%e5%9f%b9%e9%a4%8a%e5%ad%a9%e5%ad%90%e7%9a%84%e6%8a%97.html